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海宁这项传统手艺流传千年!你见过吗?

2019-07-23 06:06:00 来源: 海宁发布

  用稻草编一双草鞋,老底子时并不少见,可如今想要看到这样的手艺,着实不容易。

  “会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失传了呢!”嘉兴海宁市尖山新区(黄湾镇)64岁老人施惠林退休后一直奔波在传授技艺的道路上,他有一个心愿:要把黄湾草编技艺发扬光大。

  黄湾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制品,也是劳动人民通过实践所得的生产、生活用品。6月24日,黄湾草编正式列入海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个消息这让这位老人颇为激动,也让他传授技艺的劲头更足了,“一根根不起眼的稻草也能变成宝,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受这份传统手艺的魅力。”

背着3斤玉米皮去上课

  7月18日,施惠林走进安正时尚集团“小候鸟”爱心教室,给企业新居民职工子女上草编课。一般老师去讲课,拿的是教材资料或是笔记本电脑,而施惠林却是背了3斤玉米皮。

  “老师,这些玉米皮真的可以变成‘花瓶’‘葫芦’‘宝塔’吗?”教室里近40名孩子好奇地望着讲台,提出的问题带着些不可思议。

  受邀到安正时尚集团上公益课,施惠林开了50分钟车,早几天就在收集玉米皮,当他看到这一双双充满浓厚兴趣的眼神,他知道,“这一趟来得值!”

  施惠林给安正时尚集团“小候鸟”上课。(实习生 张乐弦/摄)

  “对,你们看到的这些草编工艺品就是用其貌不扬的玉米皮‘变’的。”说着,玉米皮在施惠林的手上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撕开约三分之一,玉米皮绕成一个小圈,再把另一根玉米皮穿进小圈……

  教室里,孩子们认真地看着学着,却总是状况百出,施惠林不厌其烦地逐一指出每个人的问题所在,帮他们改正。

  看着孩子们学习草编的情景,施惠林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他告诉记者,黄湾草编技艺起源有数千年之久,草编用品伴随着劳动人民一路走来。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户家里都是用稻草编织米囤存放大米等谷物,易保存、不易霉变。米囤可以放置300斤的大米,容得下三两个小孩。编织一个米囤大约需要10天时间。

  曾经的农村,都离不开草编用品,人们用稻草编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除了米囤,还有婴儿立囤、放鸡蛋囤、米饭保温囤等,大多数农民都会编织。

  施惠林十几岁时候就开始学习草编,他的父亲、哥哥都是草编能手。小时候遇上下雨天,在挑秧苗等田间劳作时他舍不得穿雨鞋,怕弄脏,就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编织袋的流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草编用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不用穿草鞋了,但是真希望孩子们可以爱上草编,编织出喜欢的物件,也能成为草编能手。”他笑着说。

古老的草编技艺玩出新花样

  传承非遗项目,关键在人。目前,施惠林是黄湾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主要“舵手”。退休前,他是尖山新区(黄湾镇)总工会副主席,退休后他就把精力全部扑在了草编上。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草编用品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会草编技艺的人不多喽,即便会编,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施惠林的话中透着些许无奈。他表示,黄湾草编能入选我市非遗项目的重要原因是尖山新区(黄湾镇)具有一定的传承基础,施惠林的草编技艺具有本地特色,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适应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需要。

  退休后的施惠林,发挥余热,重新专研草编技艺,谋求在原有草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小时候,大多用稻草来编织,这种材质有一定弊端,就是成品比较粗糙,不够光滑。”于是,施惠林开始寻找新的材料,他发现玉米皮质地细腻,一张玉米皮可以撕成小条,也能编织,他开始尝试了一番,确实成品表面很光滑。

  他第一个编织的是一个小筐,用了大半天时间才编好。从那以后,施惠林就通过互联网、书籍继续学习各种编织技巧。区别于小时候的草编,他要制作手工工艺品,得在形状上下功夫,花瓶、葫芦……他不停地查看实物,设计尺寸,琢磨如何编织。

  施惠林还在色彩方面寻找新突破。一般草编工艺品都不上色,施惠林觉得比较单调,在他生活的乡村,有蓝花印布手工艺,他就想到可以给草编作品增添一丝色彩。他向蓝花印布手工艺人讨来了6种颜料。首先,他将玉米皮晒干,染色之后再次晒干,等到编织的时候,就把上好色的玉米条编织进去。花瓶、花篮就有了花色,样子更好看了。

  就这样,他只要得空,就会编草编,作品越编越多,有的放在家中作为饰品,有的还作为农博会的展品进行了展览。

成立编织社 走在传承路上

  2016年的冬天,施惠林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了慧灵编织社,这个编织社主要就是推广黄湾草编项目。“慧灵”两个字和他的名字谐音,这个编织社就是传承的起点,经过发展,目前有固定成员30多名。

  随着施惠林和慧灵编织社名气越来越大,市农经局主动找到了他,邀请慧灵编织社代表嘉兴参加2016年浙江省农博会。农博会邀请到了省内地级市展示农耕文化和当地特产,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展示区。于是,他在慧灵编织社的摊位上,放置了草编花瓶等成品,赢得不少人的关注。

  在传承的道路上,黄湾草编项目所作的努力远远不止这些。2017年起,尖山新区(黄湾镇)成校、行知小学、行知初中建立了慧灵草编工作室,不断开展草编技艺培训。

  用施惠林的话来说,看到传承有一定成效,他为草编“跑腿”的劲头更足了。

  之后,尖山新区(黄湾镇)各村(社区)也积极开展草编培训,既有老年人的培训,也有暑期“万名学生下社区”活动的培训,施惠林一年教过的学员足有200多人。同时,他还受邀去嘉善县等周边县市培训草编技术。

  “希望能够通过培训、创新,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让黄湾草编项目流传更久走得更远。”施惠林笑着说。



编辑: 宋彬彬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