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0 19:40:46 浙江日报
1月19日,《浙江日报》刊发《浙江发布未来农场建设蓝图,两批20个试点先行探路 现代农业,迈向未来》,全文如下:
未来农场,颠覆你的想象。
在湖州吴兴,养鱼不用塘,鱼儿住进“精品房”,进行立体化养殖,亩产效益可达传统模式的50倍;在嘉兴海盐,小猪享受新风、地暖,通过数字化、全流程管控,3个人养上万头猪不是梦;在绍兴嵊州,养蚕工厂不见一片桑叶,吃独创饲料的蚕宝宝,可全天、全年不间断产茧……农业生产的模式和理念正在不断更新。
知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曾用数字化生态经济概括“农业4.0”的发展方向:把数字作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农业现代化要在生态化转型、生态化建设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浙江已先行探路。近日,浙江公布第二批共10家未来农场名单,加上去年7月认定的首批试点,浙江已有20家未来农场。未来农场什么样?这些示范性农场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怎样的指引?记者实地探访,寻找答案。
技术加持
指明未来农业方向
孕育种苗,变得不一样了。
嘉兴桐乡的桐信种苗未来农场里,65岁的张如凤坐在智能嫁接机前,右手边摆放着农场自主培育的品种苗,左手边是用作砧木的野生番茄苗,将它们固定在嫁接机上,切割按钮“咔嚓”一声,两株小苗的截面干净利落地被机器紧密贴合。借助机器,张如凤每天能嫁接苗种3000株,这是她以前戴着头灯和老花镜,埋头苦干一天一夜也做不完的数量。
这样一株优质苗种,在100多公里外的绿迹未来农场,将以脱离土地的创新方式茁壮成长。沙培、气雾培等果蔬清洁种植技术替代了传统土培。大棚里,嫩绿的芹菜苗扎根在松软的沙子中。“沙子通透性好,培育的蔬菜根系发达,病虫害少得多,产量比土培高出20%。”占地120亩的园区内,郭东明是唯一一位数字化管理员,打开手机里的数智管控APP,13个大棚的实时监测画面和作物温、湿度等生长数据一目了然。系统还能思考、决策,根据监测数据操纵遮阳棚、调节水肥比,让农作物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是可感可触的未来农场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新一代科学技术与智能装备正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目前,浙江已认定20家省级未来农场。“它们代表了浙江数字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农场最重要的导向,就是改造、提升、突破传统业态。”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与数字化处副处长马梁说,无论是“农业4.0”“无人农场”,还是浙江的未来农场,都有一个共识: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甚至是无人化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在浙江,数字化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此前“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未来工厂”“未来实验室”等“未来”系列,都引领着各个领域的变革方向。未来农场,又会引领农业生产奔向怎样的未来?
从反复打磨的定义中,或可找到答案。根据去年印发的《浙江省未来农场建设导则(1.0版)》(以下简称《导则》),未来农场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与管理理念,系统性地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分配体系优化重构,实现农业要素集约化、生产智能化、产业生态化、管理高效化、功能多样化,旨在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新型组织。
提取定义中的核心点,未来农场被分为科技引领型和产业引领型两种建设类型。据了解,首批试点申报时,就有50多家企业报名参评,这些企业在产业生产效率、数字化活力上多具备“未来”潜力。但既然是“升级版”,未来农场的“选拔门槛”要比数字农业工厂更高,比如,还要看数字赋能是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变革。
走进南浔星光农业旧馆高品质粮油未来农场,它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主要特征。1万亩的农田有130多台机械储备运作,几乎覆盖了从生产、加工和生态循环利用的每一个环节。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2%,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而星光农场的水稻生产加工实现了95%以上的机械化。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句挂在农场显眼位置的标语,显得格外有底气。
组织创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乡村的九大场景中,未来产业场景被置于首位。农业是乡村重要产业,未来农场因此也承担着更广泛的产业引领效应。
“从数字农业工厂到未来农场,最大区别就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马梁说,从单一环节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层次集聚,未来农场考量的要素更综合,更注重对产业体系的重塑和生产组织关系的重构。
“这意味着未来农场是多元的,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导则》的起草者之一、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聂鹏程认为,这种农业现代化经济组织的发起者可以是一家企业、一个强村公司、一个村镇,要能在生产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模式、农业分配体系的系统性重构等方面体现出独特优势。
青莲食品曙光牧场厂房。 受访者供图
地处海盐的青莲未来农场里,这些优势尤为突出。作为产业引领型农场的代表,这里已通过规模化经营、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
不见传统生猪养殖脏兮兮、臭烘烘的场景,清新的草坪上卡通形象的“猪猪星球”建筑群可爱吸睛。青莲未来农场不仅是生产经营的大本营,还是休闲旅游的乐园。小猪表演剧场中,随着驯养员的指令声,小猪们轮番上演跑步、套圈、打保龄球等看家本领。“不少家长孩子都在城里长大,我们希望通过萌猪表演秀,让他们‘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企业总裁助理缪雨说,从养殖9头猪的家庭农场起家,20多年来他们不断拓展上下游,形成了良种繁育、生态养殖、透明工厂、肉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门店、文化旅游等全链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省级未来农场中,畜牧产业类型占比颇高,这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意识觉醒较早有关。青莲为旗下农场进行了信息化迭代,高度集约的生产模式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大大增强农场抗风险能力,在面临疫情大考时,企业也能临危不乱迅速出击。
去年上半年,“青莲”成为保供上海的生鲜企业,这基于其多年的积累和供应链的强大支撑:源头上,18家自有牧场针对性布局、分散供给风险,充分保障猪肉供应;线下,2009年就自建冷链物流公司,可准确定位每一辆保供车辆,全程恒温技术和创新的气条式包装,确保肉品新鲜;线上,迅速更新推出的社群运营模式顺畅接单,后期企业还根据消费者需求研发推出短保鲜肉粽等新品。从最初一个生鲜礼盒拓至56个单品,保供期间,企业的黑猪肉销售量累计达850万盒。
一个农场带活一个产业,撑起一片区域特色经济,未来农场的产业引领效应,还体现在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上。
在嵊州,走进巴贝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工厂化养蚕业务的陌桑现代茧业人工饲料数字化养蚕未来农场,车间里,雪白的蚕茧像瀑布一般从流水线上倾泻而出。嵊州是浙江主要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的0.3%、全省的10%。近年来,嵊州丝产业进入增速减缓、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为此,嵊州出台了《嵊州市丝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3)》,首次提出要将嵊州打造成“中国丝高地”,其引擎就是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
早在2019年,巴贝集团就攻克了“工厂化养蚕”这一难题,让蚕宝宝“住”智能“宿舍”,吃上由桑叶粉、玉米粉等制成的人工饲料。如今,即将建成的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二期项目,总投资达28亿元,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万吨鲜茧。这不光提高了嵊州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还为农业创新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企业正不断探索新蓝海,研究丝蛋白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领域的应用。
多元融合
探索共建共享模式
从事农业近20载、 49岁的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港胡村种粮大户田水芳近年却频频冒出提前“退休”念头。离开老本行固然不舍,但延续传统的耕种方式,身体已愈发吃不消。两难间,把他重新留在土地上的,是村里引入的“星光模式”。
2019年,旧馆街道进行土地全域整治,整村流转给星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出资完善道路、排灌渠道等基本设施,并整合耕地、农机、人才等要素,一个高品质粮油未来农场初具雏形。
要在这片土地生根,便要与土地上的人产生联结。“星光”选择将大面积土地返租给种粮大户,为他们提供“耕、种、管、收、储、碾、销”一条龙服务,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农机服务的同时,以高于国家粮价保护价10%的价格收购。这种“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仅为当地村集体增收37.6万元,还为种粮大户每亩增收200元,带动大户增收44.4万元。首批加入的田水芳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机械种田’‘旱涝保收’,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想到能像现在这样轻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是为土地上的人谋福利,未来农场并非要培育农业‘巨无霸’,更不是抢农民的饭碗,而是要将他们纳入产业链上的环节中。”聂鹏程说,农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农民生计、农村就业。未来农场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促进农业分配体系进一步公平、科学。
为此,《导则》将共富能力的提升设为未来农场的建设目标之一,即通过创新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劳动工资、帮扶结对等模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生产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建立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共同富裕。
这一点,与绿迹未来农场负责人余魁的创业目标不谋而合。5年前,余魁从打拼多年的大城市辞职,回到平湖当起新农人。“务农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承上启下,把传统农耕智慧和新技术结合,接上农业这一棒。”在余魁看来,他们的定位便是一个技术服务型农场。
他将与农场一路之隔的15亩大棚开辟为“孵化基地”,有意向的农民可在此接受免费实地培训,只要按标准化种植模式,成功种出一季高品质蔬菜就可“出师”。当了半年“学徒”的村民薛志水顺利把模式“嫁接”到自家农田,农场为他免费提供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和“农智云”数字化管理平台,一年减少了近一半用工,每年增收近6万元。
围绕未来农场,更多社会资源不断汇聚。近日,由浙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牵头的浙江省未来农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获批。“我们希望凝聚多方力量,打造国内第一个以未来农场建设为核心目标,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产学研发展平台。”联盟秘书长、浙江大学山东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张洪说,目前联盟已汇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领域的“十八罗汉”,同时,针对山区26县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调研、与宁波、嘉兴、湖州多个未来农场的战略合作等多个项目已在进展中。
更让人欣喜的是,农场建设中的一些摸索探路,已开始自下而上对相关条例、法规,产生流程再造、制度重塑的正向作用。去年10月29日,《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被评为数字化改革“最优规则”,其中吸收固化了我省动物免疫、检疫、无害化处理等数字化改革成果,形成8条13款数字化内容,从立法层面推动动物防疫整体智治。这种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探索构建的动物检疫闭环监管机制,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
按照计划,到2025年,浙江的未来农场有望达50家。“我们希望浙江大地的每个地区、每个产业,都能有一到两家未来农场为当地提供示范引领,一些中小型农场也可通过数字化链接到众多小农户,最终形成多种梯度、利益共享的产业联合体。”马梁说,目前省内多地正在出台相应引导政策。未来农场的建设方向、发展理念也将跟随数字化技术的迭代不断调整完善。
他们希望,通过未来农场的遴选慢慢形成一种发展共识,既做培育也做推广,让更多人看到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