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哒……”一台老式胶片电影机开始作响,荧幕上跳动着泛黄的影像,耳边响起那久违的的《少林寺》主题曲,一切如同进入了回放模式,那是一股远去的味道,更是一段童年的记忆。
在如此熟悉不过的光与影里,80后桐乡青年朱江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脑海里开启了跟着父亲去放映的一个个画面。 “我爸是乡里的放映员,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跑乡走村去放映。”朱江带着一丝微笑,又露出了一丝自豪:“在一群小伙伴里,只有我才有机会摸一摸电影机。”这一摸让朱江内心永远抹不去对老电影机的那一份情怀。因为老爸朱生荣干了20多年放映员,作为儿子的朱江在小时候没少看电影。20多年过去,而立之年的朱江至今可以报出上百部老电影的名字,还能把电影里的那些细节有声有色地讲述出来。
露天电影,曾经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如今它却因为数字化电影技术的普及而寿终正寝,老电影和老电影机早已从现实生活走向了博物馆和收藏界。在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朱江创办的约300平方米的马鸣老街电影机展示馆里,里面收藏着上百台各式各样的电影放映机。附近村民不仅可以观摩老电影机,还可以免费欣赏各种老电影。
虽然朱江的电影机博物馆开张不久,但早已名声远播,甚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电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走进马鸣老街电影机展示馆,几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带着小孩正仔细盯着幕布观看《三打白骨精》。这部上世纪60年代的片子,伴着“哒哒哒”的胶片走带声,声音和色彩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味道。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保存到现在实为不易,若不收藏起来就太可惜了。”朱江说。看着老电影机一台台老去,一台台报废,朱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老电影机收藏和修复的行列中。从2014年修复了第一天电影机后,朱江开始“疯狂”地收集老电影机。那年九月,朱江在杭州办事过程中,碰巧遇到一位收旧货的老人正在砸一个老电影放映机,想把上面的铝壳取下。朱江当即“救下”了这台老电影放映机。通过查阅资料,他发现这个放映机竟是“长江老五四”——1954年,中国仿造的前苏联“乌克兰”16毫米胶片放映机。“长江老五四”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放映机,数量非常少,深受电影发烧友的追捧。
在朱江的电影机展示馆里,收藏着近百台各类经典放映机,比如具有前苏联血统的长江5202、投产仅持续几个月的井冈山104,还有163和103等机型,每一台都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电影情怀。前几年,全国各地不少老影院倒闭,一般会对音响等设备进行变卖,他们出售的音响设备不仅效果好,而且价格便宜,朱江常去购买。朱江还利用网络在全国各地淘“宝贝”。
前不久,朱江在微信群里得知甘肃敦煌有一些老电影的胶片,他立即联系微信好友购置下这批胶片。几年下来,朱江已花费20余万元收藏了100多台电影放映机和100多部老电影胶片。如今,朱江还计划在村里利用文化礼堂开展各种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未来,他还想建一座更大规模的私人电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