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表述语有何内涵

2019-07-25 10:03:08 来源: 嘉兴发布

  7月23日,中共嘉兴市委召开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嘉兴市委书记张兵代表市委常委会作题为《突出首位战略 展现先锋担当 奋力打造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

  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表述语,你都了解吗?记者为你解读!

嘉兴

  古称禾兴、嘉禾,是千年古城、运河明珠、红色圣地和文化之邦,拥有7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1700年城市建立史。

  土沃民秀,史称“士慕文儒” “奇才秀士辈出”“文物焕然”,兼具“越韵吴风”,始终传承着刚柔相济的文化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外刚而内柔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外柔而内刚。

  “勤善和美 勇猛精进”这组词巧妙的将我们嘉兴吴越文化“文与野”的精神特质结合在一起,既根植历史,又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引领力、传播力和生命力。“勤善和美 勇猛精进”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嘉兴历史发展脉络、嘉兴历史文化人物、嘉兴史上重大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的精彩缩影和生动反映,是嘉兴人文历史的主流。

  嘉兴为传统农业区,农桑经济、棉织经济发达。

  在地狭人稠的情况下,做到了“尺土无旷者”,没有浪费一分土地。

  无论水田生产,还是旱地作物,都需要一年四季大量的劳作,嘉兴男女养成了起早摸黑,不辍辛劳的习惯。

  家家户户养蚕织布,“昼耕夜绩”,“育蚕如炼丹,力最劳瘁”,机梭之声通宵达旦。

  生产经营由粗放到集约,精耕细作,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成为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

  针对地域人口密集,人们改变了原始村落形式的定居方式,建起了全国最密集的市镇体系,至清末民初,形成“六里成市”的市镇格局。

  民国时嘉善窑业大繁荣,女子不怕风吹日晒,不让须眉,与男子一起在砖窑干活。

  有词云:“一脸窑煤黏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朱彝尊,盛赞嘉兴是:“农夫勤耕、工商勤业、士人勤读、官员勤政”。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嘉兴人民通过辛勤劳作在栽种、纺织、制造、等方面的领先水平,为嘉兴人种下了辛勤劳作的人文精神根脉。

  明末,嘉兴著名学者袁了凡创作《了凡四训》,是我国善书中的经典之作,该书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为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起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

  里面提到了行善的十个方法,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至今仍被嘉兴人民所称道和奉行。

  同时期,陈龙正受袁了凡影响,在嘉善建立同善会馆,募集资金,救助民间贫穷者和孤寡无靠者,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是明末江南最早的民间专业慈善组织,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成为后来风行全国的乡村社会团体,引发了清代民间力量组织介入慈善机构的浪潮,具有重大意义。

  明末的善举运动使得江南地区社会道德体系得以拨乱反正,“善文化”深入嘉禾人心,影响深远。

  嘉兴是中国江南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七千多年前孕育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源头之一。

  从历史上说,江南文化历经了许多文化的融合过程,大略先是吴文化和越文化的交融,继后是与楚文化的融合,然后是中原文化的整合,最后是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这些可以从嘉兴地区佛教、道教,还有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一地得到侧面的证明。

  特别是,几百年来各种宗教之间没有发生过冲突,能互相理解、融洽相处,这在全国也不多见的。

  这样的文化融合,造就了嘉兴人民包容性强,不欺生,不排外,做事讲道理,讲规则,讲和谐的性格品质,也正契合了《论语》所讲的,君子和而不同,这一古训蕴含的思想理念。

  从字面的意思来说是漂亮好看。

  真正漂亮好看者,必使人从心而悦。从终极关怀的形而上意义来讲,美,是“真善美”三大基本价值中统一三者之最高境界,是开花结果,集大成者。

  观乎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俊水丽,民秀风醇,遍布美的因子,浸润美的品格。

  嘉兴因水而生,处苏杭之间,当钱塘江与东海之会,扼杭州湾之咽喉,京杭大运河贯穿经流,揽江、河、湖、海之形胜,聚江南水乡之灵秀,风景如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举例而言,自有清一代,浙江2800多名进士中,嘉兴有695位;

  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王国维、沈曾植、张元济、徐志摩、茅盾、丰子恺、朱生豪、金庸、沈钧儒等大师巨匠;

  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8处……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嘉兴美之深厚。

  历史上嘉兴的政区归属在吴越之间逡巡不定。

  春秋晚期,吴越两国在江南崛起并成对峙局面,嘉兴地处吴越之间,成为两国交境之域,是为两国古战场。

  公元前四九六年,吴越两国的“槜李之战”便发生在这里。

  宋代,嘉兴是抗金的军事重镇,名将韩世忠在此率军作战。

  明代,倭寇滋扰沿海,嘉兴军民群起反抗,取得了王江泾大捷、沈庄大捷等胜利。战乱频发,造就了嘉兴人民无惧生死、勇往直前的性格。

  如:明代坚持揭露魏忠贤的罪恶,人称“骨鲠之臣”的魏大中;

  从清代进士、刑部主事成为反封建满清的斗士,参加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复辟,反对北洋军阀,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在每个革命的关头,总是以大无畏的精神站在前头的沈钧儒;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面对危险和压力,不畏艰险,将会议地点移至嘉兴南湖,并勇担会务重任的中共一大“卫士”王会悟。

  他们都是我们嘉兴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杰出代表。

  嘉兴地处东海之滨,辖内名胜“钱江涌潮”,自唐宋便已盛行,闻名国内外,“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至今仍吸引八方宾客,一睹涌潮奇景。

  昼夜两次伴随潮汐而来的险风恶浪将刚猛无俦、坚毅果决的性格特质融入了我们嘉兴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

  1916年,孙中山先生来到我们嘉兴海宁观潮,写下“猛进如潮”四字,这不仅是对这天下奇观的赞赏,更是对嘉兴在革命事业中像钱江潮水般万马奔腾,勇猛向前的生动写照。

  追忆旧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辛亥革命中,嘉兴的进步人士洞悉世界潮流,审时度势,主张改良,纷纷投身近代民主建设。

  《辛亥革命嘉兴七烈士碑》就记录着,“嘉兴最先为浙江辛亥革命之策源地”。

  张元济、褚辅成、敖嘉熊、龚宝铨、蒋百里、陆初觉、陈仲权、张天方、杭辛斋等一大批志土纷纷组建或参与同盟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联合会党,发动武装斗争,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嘉兴更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奠定了“红船精神”发源地和起航地的历史地位。

  本意择也,引伸为凡最好之称,也就是要精益求精,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工匠精神。

  我们嘉兴自宋至清初期,便以手工业发达著称,被誉为“丝绸之府,衣被天下”。

  有名重一时的“秀州绫”“濮绸”“木犀斜纹锦绸”等丝织品,又有精致素雅、返璞归真的蓝印花布。

  除棉麻丝织外,手工业品种也种类繁多,漆器、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

  元代嘉兴手工业品更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如西塘杨汇的杨成、杨茂所制的漆器、戗金银等,魏塘朱碧山的银搓杯,均巧夺天工,列属国宝。这些匠心的传承和历史的积淀,汇入我们嘉兴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铸就了我们嘉兴人民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便是我们嘉兴人民在人生追求极致上的典范。

  他在精神上严于苛求自己,事事务必完美,忠于心中的自我,不达到绝高的高度绝不妥协,最终在音乐、绘画、书法、金石、诗词、演戏等等方面都至臻化境,至今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仍对世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宋史地里志》中提到,嘉兴一带“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言简意赅,清晰准确地描述了嘉兴人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

  如,在整体微分几何等领域上作出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学科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

  他把自己获得比别人更高成就归结为“得力于吾国两句平常成语自励,即‘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和登峰造极的追求”。

  直到93岁的高龄,他还在同时考虑4个数学难题,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勤奋精神广为人道。

  又如,既是国学大师,又是我国公认的最早吸收西方文化、并能运用西方哲学、文艺思想、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早、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的王国维。

  据王国维的学生也是国学大师的姜亮夫先生回忆,一天晚上,当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求学的他,拿了自己写的一首词向导师王国维请教,看到王国维的桌上摆放着德文版的《资本论》,书上还划了不同颜色的记号。王国维对他说,这是他“十多年前读德国人作品时读的”。

  可见,王国维读《资本论》,不仅比1928年开始翻译《资本论》的郭大力、王亚南早了至少20年,也比陈寅恪读《资本论》早了十多年,甚至比李大钊读《资本论》的时间也早了约十年,完全可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接触《资本论》的学者。

  此外,嘉兴市的历史名人茅盾、丰子恺、徐志摩、李善兰、张乐平、朱生豪、木心,无一不是我们嘉兴人民奋进图强、走在前列的先进典型。

 



编辑: 宋彬彬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