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海盐通元: 持续助推“千万工程”实现丰义和美蝶变

2023-11-20 16:28:07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吕丽静

“千万工程”20年来,海盐通元镇人大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厚植人民情怀,结合人大职能职责,从完善联络站(室、点)架构组织入手,不断完善民意反映渠道、创新人大监督方式、扎实开展深入调研,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职实效,助力通元镇丰义村从“一村矿石半村灰”变为“一村绿意半村水”,走出了一条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的强村富民发展之路,开启丰义“万千蝶变”。

“卖石头”变“卖风景”

上世纪80年代,丰义村靠山吃山通过“卖石头”发家致富,高峰时期村里开办了11个石料厂,1000余名村民从事石料加工行业,曾是全市第一个“电视村”。可由于大规模开采,导致山体结构破坏,林木植被缺失,晴天灰尘漫天,雨天黄水满眼,村域内85%的河流成了“黑臭河”,让村民“富裕”的生活没有品质可言。自“千万工程”实施后,通元镇人大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助推政府关停采石场、开展“四无企业”整治、实施生态修复以外,先后组织开展了“人大代表进农户 助力建设美丽乡村”“三议三做”“美丽乡村建设我在行动”等主题活动。

人大代表们纷纷走进农户家问需问策,先后梳理提出“关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建议”“启用矿产资源资金用于修复拓宽通丰公路”等意见建议17条。从2016年“丰义寻趣”项目启动建设,到2017年“丰义寻趣”美丽乡村升级版建成,再到2018年成功创建为省AAA级景区村庄并获得省宜居示范村、市十大美丽村落称号,各项工作的推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大职能作用的发挥和人大代表的身影。问民需、听民意、汇民智,不仅有效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也让广大代表、选民真正参与到美丽建设中来。截至目前,丰义村实现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

“流量”变“留量”

绿水青山回来了,怎么变成新的金山银山?这成了摆在通元镇人大面前的又一项挑战。新征程呼唤人大新作为,一年接着一年建,一任接着一任干,在镇人大和代表助推下丰义村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县十六届人大代表、丰义村党委书记奕国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完善乡村业态,发展乡村旅游,开辟出了靠山吃山的一种新吃法。从完善乡村业态破局,充分发挥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依托代表联络点以及移动代表联络站,开设完善景区业态、提升业态布局等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社情民意,引进的艾文化产业园、萌宠乐园、机车俱乐部、山前乐郊本草园等农文旅项目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实现了村里大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同时,结合代表意见和规划要求,对景区核心区域进行布局,对民宿、餐饮、体验项目等都进行规划定位,将丰义村打造形成集四季采摘、观光旅游、民宿度假、田园康养、研学、红色之旅为一体的景区村庄,年吸引游客量超50万人次。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归巢”,丰义村还聚焦乡村能级提升,瞄准乡村经营管理、产业发展提升等方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新青年行动,大力引进经营型创业型的青年人才,同步加快培育本土懂经营能管理的村干部,把人才吸引到乡村、凝聚在乡村,全面激发乡村活力、潜力。

“闲置资产”变“增收活水”

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盘活闲置资产、优化乡村产业等过程中,通元镇人大结合人大职能职责,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组织人大代表走访选民,依托联络站“门常开、人常在、活动常办”让选民常来,形成注重调研、贴近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如针对景区核心区块里的老厂房、老村委会、老小学校舍等闲置资产再利用的问题,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进农户 助力闲置资源利用”活动,带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最终,结合总结提炼的选民优秀意见,通过改、建、租等组合拳,将原有工厂、村小和原村委办公建筑改建而成“木心居民宿酒店”,实现了让“闲置资产”变致富“活水”。

目前,丰义村还在探索推进全域民宿项目,通过农户加盟的形式,将闲置民房变成民宿,把固定资产转化成房租。农户还可在民宿中就地就业,还能销售农产品,真正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人民共富。2022年,丰义村集体经常性收入超420万元,比2006年增长8.4倍;村民人均收入4.8万元,增长比2006年增长3.8倍。


编辑: 许钟予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