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嘉兴市聚力统筹经济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工作,紧盯营商环境指标提升,重点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完善政府产业基金体制机制、创新数字贸易发展机制、普惠金融畅通小微民营企业融资、交通物流提质增效、深化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产业培育壮大“八大专项行动”,打造浙里最“嘉”营商环境品牌。
【营商环境指标提升】
实施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机制,建立“监测预警—整改提升—案例入库—复制推广”等以评促改工作闭环,无感监测营商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三。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全市11个“微改革”项目纳入省营商环境“微改革”项目库,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二;“创新打造知识产权全链保护新生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等2项改革实践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
【实施“八大专项行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专项行动 深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全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51家,列全省第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1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制定企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579家;出台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管理办法,探索开展“达标即准”“无感认定”市级企业研发平台,全年“无感认定”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86家。
完善政府产业基金体制机制专项行动 完善“母基金+子基金+直投”的政府产业基金投资体系,制定投资操作指引、投后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基金投资运作,全年高端装备产业基金投决通过直投项目6个、投资7.6亿元,重点引进立昂东芯、银河航天等链主型企业,支持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建立项目储备库,储备一批“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完善子基金管理人遴选机制,投决通过高端子基金4支、科创子基金16支,完成签约子基金5支,总规模22亿元,导入紫金港、松禾资本等行业头部管理机构。
创新数字贸易发展机制专项行动 建设首批省级数字贸易示范区(嘉善县),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现场设立“云上嘉善”展区,27家企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3个项目入围省级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项目,获资金支持340万元,数量和资金均居全省第二。
普惠金融畅通小微民营企业融资专项行动 引导金融支持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开展“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提升专项行动,降低续贷门槛,推动建立续贷需求名单化管理,提升信贷审批透明化,全市“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占比66.3%,居全省第二;推广批量担保、“随借随担”等模式,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覆盖面,创新推出中长期担保产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224.51亿元,在保户数13220户,平均担保费率1%以下。
交通物流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推进“四港”联动示范创建工作,嘉兴港独山港区海河联运枢纽示范项目、嘉善凯鸿物流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入选全省首批“四港”联动示范项目创建名单,“嘉兴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服务‘新三样’扬帆出海”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全国首艘内河64标箱氢燃料电池动力集装箱船舶开工建设,全省首艘内河64标箱纯电动集散两用船下水。
深化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专项行动 推进“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整合全市26个公共服务平台,搭建17个板块40余个模块,市本级及各县(市、区)站点全面上线,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贯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意见一行动”,建成全省首个境外人才招引“前沿阵地”——“留·在浙里”香港工作站,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16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年度指数居全省第一梯队。
创新产业培育壮大行动 选取8个重点集群建立产业链“链长+链主”制,开展“链群配”对接活动122场,参与企业7433家,对接订单金额约42.7亿元;全市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获得财政专项激励资金8590万元,数量和资金均列全省第一,嘉兴市重点培育发展的“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2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