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浙江日报丨海宁周王庙:强村富民建“工坊” 架起家门口的“致富桥”

2022-11-18 20:42:19 来源: 浙江日报 徐惠文 陈霞


请输入图片描述

11月18日,《浙江日报》刊发《强村富民建“工坊” 架起家门口的“致富桥”》一文,全文如下:

近年来,嘉兴海宁周王庙镇持续聚焦“产业赋能”“农旅融合”,立足产业和地域特色,积极引用“电商直播”“品牌营销”等新形式,持续创新开展强村富民改革,积极探索强村富民工坊建设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工农互促、扩中提低、变革重塑、共建共享的富民之坊。

土地流转

流出百卉千苗的“新上林”

杂草丛生的荒地少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这是上林村村民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上林村通过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村内原本的小型工坊摇身变成了初具规模的花卉苗木工坊,近年来通过全村的不懈努力,上林村完成了全村11个村民小组的1000余亩土地垦治,至今已有800多亩土地流转为规模经营,初步形成了花卉苗木产业。为更快完成新农村转型目标,去年,经党组织牵头,上林村还建成了花卉苗木企业、个体、群众沟通交流平台。花卉苗木工坊中、花香里,蕴含的是上林村人共同的致富梦。

“目前基地里的园艺工人,70%都是周边村民。”位于上林村的景上园艺总经理刘威说道。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安排人员为群众开展苗木技术培训,每月还会开展营销和技术交流,并通过电商直播带货、主题活动展示等新型营销方式积极为产品打开新销路。

桑蚕改革

改出精神抖擞的“云龙村”

蚕桑业在云龙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在传统的行业中走出新路,重现昔日的田园美景?全村先后平整了3800亩土地,拆除违章建筑6万多平方米,铁腕腾退所有的“低散乱”村级企业,以“种桑养蚕”为底色衍生产业链,做深、做细、做特蚕桑产业,努力铺就乡村共富“金丝路”。该村小云龙蚕桑乐园工坊直播基地的落成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多元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将云龙村打造成现代化特色新乡村,村里还发掘了“红色党章”旅游线路,以研学为发展新方向,全力打造以蚕桑为特色的研学中心工坊。

如今云龙村通过改革创造就业岗位83个,促进就业增收160余万元。真正让这条“云龙”实现了“腾飞”。

65岁的周阿姨脸上洋溢着笑容,她告诉笔者,自己退休后就在村里帮忙养蚕,一天也有百来块钱的收入,“我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生活好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了,觉得天天都是好日子。”

经济转型

转向通往富裕的“博儒桥”

变革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经济转型无疑是需要勇气的一条。博儒桥村创新开展千名农民变股民试点,成立强村公司,聚焦扩中提低,使“村民”摇身一变成“股民”,发动农户筹资,投资建设86亩现代农业致富大棚。

为盘活村中经济,村中还积极招引龙头企业助推致富大棚运营,引入海宁农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农户授信,目前该村共851户农户参与授信,参与率达90%以上,1940万元筹资款已到账,年底即可分红。那抹最绚烂的红色,是博儒桥村村民的笑颜。

未来,周王庙镇将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四个一”管理制度,打通县、镇、村沟通壁垒,并选派、聘任合适党员担任“工坊”的红色管家,指导“工坊”的日常管理、工资协商等机制;同时,让镇纪委和各村监会全程参与监督强村富民工坊的运行,全力打造受群众欢迎的致富“阳光引擎”。


编辑: 顾雨婷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