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质、半流质傻傻分不清,帮你“整”明白饮食限制

2022-01-21 11:08:19 嘉兴第一医院 通讯员 王霄腾

  某位患者刚坐下,就拿出刚刚做完的胃镜报告,嘟囔着说:“医生啊,你看我这报告有没有问题啊?护士刚才说的一堆我也没听懂,今天晚上我这饭还能不能吃啊?”

  拿起报告一看,上面写着“胃息肉电切除术后(建议今日流质,明起3天半流质,1周无渣饮食)”。

  好家伙,不得不说打报告的内镜医生真的是认真负责,将饮食宣教说得明明白白,但问题在于,把病人给整懵了……

  事实上,对于许多消化道疾病,饮食的限制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但如何将这部分内容说清楚、讲明白,却并不容易。本期漫谈消化,我们就聊一聊关于“饮食限制”这回事儿,通过讲解+举例,帮助大家“整”明白。

  一、流质饮食

  流质饮食,是指呈“液体”或“稀状”的食物,比如米汤、牛奶、肉汤,稀藕粉,纯果汁或蔬菜汁等。

  在消化内科住过院的患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息肉摘除治疗术后以及急性胰腺炎恢复期的患者,应该都对“流质饮食”深有体会。

  作为饮食开放的第一步,流质饮食给患者带来的感受通常是矛盾的。既有“饿了那么多天,终于可以吃东西”的无限欣喜,却又不得不面对几乎没啥选择、没啥可吃的尴尬处境。总结一句话就是,“吃了,又没完全吃”。

  实际上,就像上文提到的,流质饮食的选择种类还是挺多的,但由于热量、营养成分含量都偏低,所以实在是不扛饿。因此,流质饮食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差异,每日可以进食5-8次,每次200-250ml,也就是“少吃多餐”。

  最后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可别小看流质饮食,在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伤口愈合等方面,限制性的流质饮食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所以,面对眼前那碗没有一根菜叶的菜汤,对比当初禁食、滴水不进的日子,知足吧,喝吧!

  二、半流质饮食

  半流质饮食是指呈半流质状,具有“稀、软、烂”特点,比如烂面条、小馄饨、鸡蛋羹、稀粥等等,易于咀嚼、消化、吸收的食物。

  恭喜你,熬过了流质饮食阶段,你的食谱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想想看,平时吃的面条、小馄饨、水蒸蛋、菜粥、豆腐脑,纷纷进入眼帘,心里别提有多欢腾了。

  半流质饮食多见于消化道疾病的恢复期,住院患者饮食调整到这个阶段,基本也就离出院不远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消化道功能已经恢复了一大半,依然不能掉以轻心。每次进餐要适量,细嚼慢咽,清淡为主,切勿为图一时口舌之欲,暴饮暴食,最终功亏一篑。

  所以,都坚持到这儿了,米饭、鸡腿还会远嘛?继续保持啊!

  三、少渣饮食

  单从字面意思上也不难理解,“少渣软食”是指粗纤维含量较少的食物,比如软饭、包子、土豆、鱼虾、煮烂的肉类等相对易于消化的食物,而竹笋、芹菜、韭菜、煎炸食品、坚果、生冷拌菜等粗纤维过多或过硬的食物就应当避免。

  少渣饮食的特点在于饮食清淡易于消化,同时也能够提供机体充足的热能与饱腹感。因此,它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或胃肠道息肉治疗后,机体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最后过渡阶段。

  没错,你现在距离正常饮食,真的只是“一步之遥”,食物的选择也愈发多样。虽然用“放飞自我”这个词可能有点不合适,但真的和日常饮食已经差别不大。

  最后总结一下,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饮食管理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护宣教固然重要,但只有让患者理解、掌握各阶段饮食的确切定义和具体种类选择,才能更好地实现疾病全程管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