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请家政更安心!嘉兴市民扫一扫就知道她靠不靠谱

2020-07-09 06:02:06 来源: 南湖晚报

  7月7日上午,浙江省商务厅举办了“安心码”推广使用业务培训暨社区智慧家政服务经验交流会,嘉兴市商务局、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以及9家大型家政企业相关负责人通过钉钉视频会议系统参加了此次交流会,这意味着,嘉兴从昨日起正式推广家政“安心码”,探索“互联网+家政服务+信用”,打造嘉兴“放心家政”品牌。

“安心码”是什么?

  据嘉兴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心码”是家政从业人员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重要凭证,包含家政从业人员所属企业相关信息、个人基本信息、体检合格信息、从业责任保险信息、公安部门违法犯罪背景核查结论信息等多项从业安全信息数据。

  一码破解家政难题

  “码”上让雇主放心

  现如今,不少市民对家政服务有一定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顾虑:找到了家政人员,却不清楚他们的来源是否可靠,人品基本靠“猜”,手艺也是一知半解——家政人员身份信息以及健康状况难以证明的现状,一直是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局。

  “现在自己找月嫂肯定不放心啊。”家住元一柏庄的王女士刚生完二胎,因为缺乏找月嫂的经验,王女士目前的月嫂是由姐妹介绍,这样王女士对月嫂的人品、技能及身体情况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用人更为放心。

  当记者向王女士介绍“安心码”后,王女士对“安心码”的做法表示赞赏,“如果每个阿姨都拥有这样一个码,那我们雇主可安心多了,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时期。”

  的确,“安心码”对家政行业对症下药,是直击行业痛点的创新举措。据悉,聘用持证家政从业人员进行家政服务的消费者,可查验家政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和其他相关信用信息,以及依托政府、家政行业协会等机构咨询、维权等。

  与健康码类似,家政“安心码”根据对从业人员的背景核查、身体检查、参保家政险以及技能证书审核等,分为绿、黄、红三色。拥有“安心码”家政人员进行上门服务时,应主动亮“安心码”(或出示“居家上门服务证”),雇主可下载安心家政app,进行扫码认可,可点击确认入户,形成闭环。

  当“安心码”显示绿色,即为合格家政从业人员,表明居家上门服务证处于已发证状态,体检、保险信息都在有效期内;显示黄色,表明家政从业人员体检或保险其中一项已到期,由雇主自行决定是否继续聘用;显示红色,表明居家上门服务证处于失效状态或体检、保险均已到期或治安核查未通过,不推荐雇主聘用该从业人员。

  打造“安心家政”品牌

  让安心服务进万家

  根据浙江省商务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家政“安心码”的通知》,浙江省家政“安心码”采取全省统一格式、各市分别制作、授权省市家政行业协会发放的形式推广实施,为兼顾部分不适应使用线上码家政从业人员需求,允许备份使用“居家上门服务证”,“码”与“证”具有同等效力。

  此外,“安心码”相关信息至少每半年系统更新一次。《通知》提出,家政企业可根据需要定期申领“安心码”或遇有体检、保险、违法犯罪等信息变化时,应及时提出更新,各级商务部门或授权的家政行业协会应根据信息变化情况,及时做好“安心码”或“居家上门服务证”的更新、收回、注销等工作,防止出现死码、错码、坏码。

  可见,“安心码”对家政企业的管理,对家政从业者个人发展以及整个行业的信用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其实‘安心码’对我们员工来说是一张身份认证和专业认可的名片。”嘉兴市管佳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金竹告诉记者,如果“安心码”能够在全市普及,那么“安心码”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信用度,还能够助推企业自律、健康发展。

  即日起,嘉兴市将逐步推广“安心码”,将线上的商务部平台信用证和线下的市家政服务业协会服务证“双证合一”,生成一张家政“安心码”附于家政从业人员居家上门服务证上,实现“一人一码”“一证一档”。

  “我们将通知家政服务会员单位,让他们及时了解安心码,申领安心码,打造‘安心家政’品牌,让安心服务进万家。”家庭服务业协会秘书长贺军告诉记者,嘉兴市家庭服务业协会有111家会员单位,协会将充分发挥行业牵头作用,广泛发动不局限于会员单位的全市家政企业和家政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安心码”推广实施工作,切实保证信息录入、审核及“安心码”发放过程的合规性、公平性。

  目前,嘉兴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平台已正式发布,会员单位企业已基本完成入驻,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家政人员信息入库工作。

  嘉兴市商务局将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突出线上数据流转,提高制码发码工作效率。据嘉兴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浙家政”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及时归集浙江各市相关数据,实现全省统一的家政数据共享综合服务平台。

编辑: 沈烨婷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