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司机开车时为何要做手势?探访嘉兴有轨电车联调联试现场

2021-04-05 06:01:0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郁馨怡 通讯员 朱慧

  从3月8日起,嘉兴有轨电车进入紧张的联调联试,距离有轨电车试运营也越来越近。驾驶有轨电车有什么不同?每天有轨电车在调试区间来回“跑”,司机要做些什么?带着这些疑问,4月2日,记者跟着有轨电车司机,探访了嘉兴有轨电车联调联试现场。

  请输入图片描述

  调试速度不超30公里/小时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嘉兴有轨电车基地站,看到有三辆有轨电车正在参与联调联试。进入其中一辆车内后,记者看到除了有轨电车司机外,车厢内还有很多技术人员。伴随着一声鸣笛,有轨电车沿着轨道开始向嘉兴南站方向前行。

  驾驶这趟调试车辆的司机是申嘉运营公司有轨电车乘务队长高睿,曾在三亚驾驶有轨电车三年的高睿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行驶的一路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车厢非常平稳,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有轨电车的行车线路比普通路面要高出30多公分,铁轨“埋在”绿草坪中,车辆开行的感觉就像是“草上飞”。

  高睿和张景豪

  不过,记者注意到,联调联试的有轨电车在过弯道和过路口时,时速都在十几公里每小时,直行轨道上最高的限速也不超过30公里/小时。

  “这是因为轨道、电路和车辆本身等都还在磨合期,所以我们联调联试时会控制有轨电车的行车速度以保证安全。”高睿表示,有轨电车最高设计速度是70公里/小时,未来试运营后,在线路上能达到多少旅行速度,还要根据线路、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过一般情况下,有轨电车的旅行速度可达到22-25km/h,比公交车的速度还是快很多的。

  每天“手指口呼”指令千余遍

  别看有轨电车时在固定的轨道上行驶,实际上,驾驶这么个“庞然大物”并不简单。司机行车过程中,除了遵从行车调度员的统一指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视线范围内的观望和预判能力,提前采取有效操作。

  请输入图片描述

  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联调联试的司机有20名,均是心理素质和驾驶技术都比较好的人员。联调联试的过程,也是司机不断模拟各种突发情况的过程。

  开行的过程中,记者看到驾驶室内的“老司机”高睿不时要做出类似“走起”的手势,口中也不断说着“白灯直向,绿灯好”“道岔直向,位置正确”等口令。

  原来这个手势和口令统称为“手指口呼”,是电车司机独特的一项工作规范。行车过程中,司机往往要做出“手指口呼”手势,确定两侧安全、前方道路安全后,方可行车。这项工作规范也要求司机在驾驶有轨电车时,时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有轨电车行车路上,司机要喊出的口令配合手势有十几套,训练的时候所有口令加起来,估计每天要做1000多次‘手指口呼’。”对此,申嘉运营公司有轨电车驾驶员张景豪深有感触。

  这位21岁的安徽小伙,在去年三个月的培训中,接受了有轨电车理论知识、模拟驾驶、场内驾驶、正线驾驶、应急演练、车辆故障判断和处理、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等多项培训和考核,才顺利取得现代有轨电车P证驾驶资格。

  “我很看好有轨电车未来的发展,能来到嘉兴,参与到嘉兴有轨电车项目,我感到特别荣幸。”张景豪表示,作为一位有轨电车司机,他会本着对乘客负责,对路上行人及车辆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为嘉兴市民的出行便利,嘉兴交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黑科技”护航安全行驶

  除了有训练有素的驾驶员,有轨电车也有满满的“黑科技”,以确保行驶安全。据了解,嘉兴的每辆有轨电车上,都安装了激光雷达及双目摄像障碍物探测系统,辅助驾驶员判断线路上可能出现的障碍。除此之外,车上也加装了司机疲劳驾驶系统,可实现对司机的身份识别、精神状态判断、操作手势识别、异常行为监控等功能,并在发现司机非规范驾驶行为时提供报警提醒司机,从而防止司机疲劳驾驶、规范司机驾驶行为,确保车辆安全驾驶。同时,驾驶系统还带有紧急情况制动的功能,如果有突发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制动。

  有轨电车综合调试期间和以后试运营之后,市民们需要注意什么?高睿表示,有轨电车因为车辆较长,而且行驶在轨道上,制动距离相对私家车会更长一点,因此他提醒市民在过马路时,看到有轨电车驶来,要保持安全距离。同时,有轨电车司机也会遵章驾驶,依照交通指示进行通行。

  “我们有轨电车线路在绿草坪外都设置了路沿石,市民只要站在路沿石的范围之外都可以保证安全。另外,试运营期间,市民在站台候车时,也要注意不要靠近站台边缘,尽量站在黄色警戒线以外,以确保安全。”高睿提醒道。

编辑: 郁馨怡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