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在宫颈科工作的医生,接触最多的病人就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HPV”“这个医学名词背后,常常伴随着困惑、担忧甚至污名化。事实上,HPV感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毒感染,绝大多数有性生活的男女都会在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它就像一场“宫颈的感冒”,但其中少数“高危型”感染可能会埋下隐患。正确认识HPV,科学地进行预防和管理,是我们守护自身健康的关键。
一、 认识HPV:无处不在的“病毒家族”
HPV并非单一病毒,而是一个拥有200多种亚型的庞大病毒家族。它们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可通过皮肤密切接触传播。根据其致病能力,HPV被分为两大类:
1. 低危型HPV(如6型、11型): 这类病毒通常不引发癌症,但它们是导致生殖器疣(俗称“菜花”)的元凶。虽然这些疣体可能影响外观并造成心理困扰,但本身癌变风险极低。
2. 高危型HPV(如16型、18型等): 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是导致多种癌症的主要原因。其中,宫颈癌与高危型HPV的关联最为明确,约99.7%的宫颈癌都与它有关。此外,它还可能引发肛门癌、阴道癌、口咽癌和阴茎癌等。
我们关键认知包括两方面:
· 感染常见性: 性活跃期人群感染HPV非常普遍,80%的女性一生中都会感染。感染通常毫无症状,且90%以上的感染会在1-2年内被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就像感冒自愈一样,不会造成长期危害。
· 真正的风险——持续感染: 只有当高危型HPV在体内持续存在(通常指超过1-2年),才可能引起宫颈细胞发生癌前病变,并最终发展为癌症。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筛查和干预时间。
二、 预防HPV:构筑健康的两道坚固防线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面对HPV,我们拥有两道极为有效的防线:HPV疫苗和定期筛查。
第一道防线:HPV疫苗——一级预防的利器
HPV疫苗是人类抗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通过模拟病毒样颗粒,激发人体产生抗体,从而在病毒入侵时将其拒之门外。
· 疫苗种类与选择: 目前市场上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价”代表可预防的病毒亚型数量。九价疫苗覆盖了最多的高危型(如16, 18, 31, 33, 45, 52, 58型)和低危型(6, 11型),预防效果最广。
· 接种人群与时机: “尽早接种”是核心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9-14岁女孩为主要接种对象,因为在首次性行为前接种效果最佳。目前,接种年龄已放宽至9-45岁,无论男女都应考虑接种。即使已有性生活或感染过HPV,疫苗仍可预防未感染过的亚型。
第二道防线:定期筛查——二级预防的关键
疫苗不能预防所有HPV亚型,因此,接种疫苗后仍需定期筛查,尤其是女性。
· 宫颈癌筛查“三阶梯”:
1. HPV检测: 直接检测宫颈是否存在高危型HPV病毒。这是目前首选的初筛方法。
2. 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宫颈细胞形态是否异常。
3. 阴道镜检查与活检: 如果上述检查发现异常,医生会通过阴道镜放大观察宫颈,并在可疑部位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是诊断癌前病变和癌症的“金标准”。
· 筛查建议: 一般建议25岁以上的女性开始定期筛查,具体间隔请遵循医生的个性化建议。
此外,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虽不能100%阻断,但能显著降低风险)、戒烟(吸烟会削弱免疫力,增加HPV持续感染风险)也是重要的辅助预防措施。
三、 治疗HPV:精准干预,阻断癌变之路
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直接清除HPV病毒。治疗的重点并非病毒本身,而是由HPV引起的病变。
· 对于单纯的HPV感染(无细胞病变): 无需治疗。最好的“药物”是增强自身免疫力,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身体完全有能力自行清除病毒。
· 对于低危型HPV引起的生殖器疣: 可通过药物治疗(如咪喹莫特乳膏)、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去除疣体。
· 对于高危型HPV引起的癌前病变(CIN): 这是治疗的关键窗口期。通过简单的门诊手术,如LEEP刀(环形电切术) 或冷刀锥切术,可以精准地切除宫颈的病变组织,治愈率非常高。这不仅能阻止其发展为癌症,还能保留生育功能。
· 对于已发展为宫颈癌: 治疗则需要根据癌症的分期,采取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面对HPV,我们无需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科学的认知是战胜恐惧的第一步。请记住这个清晰的健康管理路径:接种HPV疫苗 + 定期进行宫颈筛查 = 最有效的双重保护。通过“预防-筛查-早期干预”这一完整的防线,我们完全有能力将HPV相关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宫颈癌,降至最低。主动了解,积极行动,将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