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 人文生活  正文

“嘉”的味道!嘉兴的这个“土灶头”还有多少人记得?

2019-02-04 06:23:06 来源: 南湖晚报微信公众号 周佩佳 钱丽莉 王春林 孟多多

  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2月4日是除夕夜,劳累奔波了一年的你,回到家里了吗?看到灶台上父母准备的一桌子好菜,哦,是“嘉”里的味道没错了。

  在嘉兴及周边地区的农村,还保留着过年烧土灶的习俗。而土灶上的灶画,似乎成了镌刻在我们江浙人内心里的那幅文化图腾。“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一座坐充满农家韵味的土灶头映入眼帘,一幅幅浓妆彩绘、寓意吉祥的灶画更为灶头平添了不少趣味。

  有家必有灶

  2月3日上午,市民徐小洁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一个人要管两个灶膛,还要把握好火候,要不是小时候帮妈妈烧得多,恐怕要烧糊了。”配图是一张两个灶膛烧得火红的照片。看得出,徐小洁已经回到乡下的老家,又帮长辈烧起了土灶头。“虽然现在在城里工作,但每逢过年过节还是觉得乡下的氛围更浓。”徐小洁今年30岁出头,小时候帮妈妈烧土灶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在农村,炊烟袅袅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家的所在。凡有炊烟处,皆得食之灶。由“燧木取火”演化而来的烹饪技艺化,是先民们将“火”与“土”融合为“灶”的一个进化过程。

  有资料显示,西方有盗火神话,而我国史料曾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火神逐渐演化为灶神。北方有热炕,对应是便是南方的土灶。

  “凡有新房,必建新灶”,土灶在农家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听农村的老人们说,农家每新建一幢新房,必在厨房中的一隅砌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它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象征。民间自古还有“三千烟灶九千丁”的算法。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大事了,灶头就会几天几夜地烧起来。”徐小洁掰着手指头数起来:小孩子满月、周岁,新居乔迁,红白事,都少不了土灶的身影。拿喜事来说,主人家一般要联席3天,对于一些“大件”的菜品,如蹄髈、八宝鸭等,都需要提前下锅开始烧;近亲的亲戚家需要准备的粑粑、方糕等糕点也一定要在土灶上蒸煮。

  可以这么说,在现代化的电饭煲、煤气灶盛行之前,土灶可以被认为是“家里最有烟火气”的所在。一点火星,一些稻草或木条子,香气慢慢氤氲出来,年也就到了。

  有灶必有画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建灶、画灶作为传统习俗在江南农家延续着。

  遍布嘉兴农村的灶画,代表着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映衬着百姓对红火生活的向往,是江南水乡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为嘉兴地区独特的乡土艺术的代表作,由此也催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灶画艺人。据推断,灶画至少出现在清中期,已有200多年历史。

  腊月廿七,记者来到秀洲区王江泾镇古塘村,寻访正在这里作灶画的施顺观老人。今年75岁的他是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的灶画集绘画、雕塑于一体,因图画精美,还让他当选了“嘉兴灶画艺术传承人”,并列入第二批嘉兴市民间艺术家名单。

  已经开始作画的这个土灶,位于古塘村家宴中心内,有三个灶膛。根据灶膛个数不同,分为单眼、双眼、三眼灶。据施顺观老人介绍,嘉兴乡村的灶头砌制讲究,柴灶大都砌在厨房一隅,大都由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灶君堂、灶尘板等组成。从灶台的台面到屋顶有很大一段距离和空间,为防止烧火时柴杆的烟灰从灶门口飞出落在灶台的镬子内或灶台上的盆、碗内,都要在这一空间砌上一堵墙加以遮挡,这垛墙人们称之为灶山。灶山的一侧是灶神的神龛、灶君堂。

  从打土灶到作灶画,都是施顺观老人一手包办,从他手里打出来的土灶已经不计其数。要说土灶的差异,施顺观认为,嘉兴灶头变化主要在灶身上,一般有花篮形、长方形、圆桶形3种类型。花篮形灶身是砌成六角形的,形似六角花篮,称为“花篮灶”;长方形灶身砌成方形,形似方桌或长方桌,人称“小方灶”;圆桶形灶身砌成半圆形,形似木桶,人称“木桶灶”。

  要说到灶画的图案,他说,灶画就是农村生活的写照,画的多是人们敬仰的神话故事、历史英雄或花鸟鱼竹。他还从手机里翻出相册展示给记者看,一般有花卉植物类,如荷花、石榴、仙桃、牡丹、万年青等;动物类,如鲤鱼、喜鹊、仙鹤、龙凤、大公鸡等;财神类,如八仙过海、聚宝盆等;历史故事类,如“八仙过海”、“赵云救阿斗”、“古城会”等;风光风景类,如宝塔、日出等。同时配有花边和文字,大多为福、喜、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人财两旺等吉祥语。

  “为了颜色鲜艳,最早还没有颜料的时候,就用铁红、铁绿、铁蓝等染料调上白酒来画,可以保持图画有亮光、不褪色;后来又用过水彩颜料、水粉画颜料,发现颜色的保持时间都不长,所以现在都改用丙烯颜料。”在一旁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了十几瓶丙烯颜料和一大把各种不同粗细的毛笔,这些都是施顺观作灶画时的材料和工具。

  一座灶头绘画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烟箱、灶山、灶帽等,施顺观将这些部位分别配上图案,多则15幅以上,少则10幅左右。这些大小有别、图文并茂、鲜艳夺目的图画,勾勒出了农家生活的期待和愿景,也是节日气氛的一种直观表现。

  灶韵古塘迎新春

  从一座灶台出发,追寻人间烟火的久远记忆。

  2007年,嘉兴灶画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嘉兴灶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我们一进入古塘村,就被无处不在的灶画所吸引:村口有“江南灶画邨”的牌楼、村委会对面的楼房侧面是一幅巨型的灶画图案,还有土灶园和非遗文化客厅等等,将动态的土灶实际使用与静态实物展示相结合,实现与灶画文化“一臂之远”的零距离接触。

  古塘村村委会主任胡金刚告诉记者,近几年,古塘村通过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灶画主题村,让灶画艺术重归村民的生活,重构其生存土壤,通过村民从事与灶画相关的生产、生活,通过游客参观、体验、学习灶头文化,让灶画艺术继续散发其传统魅力。

  年初一开始至初五,古塘村将举办“灶韵古塘新春非遗文化节”,吴桥杂技、变脸、皮影戏、面塑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在古塘与游客共度新春佳节,年味市集、非遗剧场、乡村年俗秀、戏曲大联欢、民俗巡游等各色活动也将一一登场。

  “我们在土灶园砌了7个土灶,接受市民的预定,可以来我们这里自己动手体验烧土灶。”胡金刚不无自豪地说,非遗文化节期间,7个土灶均已有预定。

  除了可以动态体验的土灶,从2017年开始,古塘村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正式揭牌为江南灶画邨。村里建起了嘉兴市第四家非遗文化客厅,展出灶画和相关的故事,还不时举办相关非遗活动,让灶画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煤气灶、电磁炉等现代用具不断地涌入农村家庭,原先的江南农村灶头和灶画也日趋被冷落,灶画技艺也濒临失传。前几年,市区月河历史街区出现的中国嘉兴灶头画艺术中心和旨在打造灶画主题村的古塘村,都是对灶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展示,更是为这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努力。

  “结合本地的乡风民俗,打造集聚江南特色的江南灶画村,让灶画艺术重归村民的生活,重构其生存土壤,通过村民从事与灶画相关的生产、生活,游客参观、体验、学习灶头文化,让灶画艺术继续散发其传统魅力。”胡金刚表示,下一步,古塘村还将以省级特色精品村建设为主抓手,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地域文化突出、人文景观鲜活,具有江南韵味的“七彩古塘”。

编辑: 郁馨怡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