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海宁这个小镇里,藏着非遗“顶流”

2025-05-07 12:16:05 来源: 褚晶君

潮起钱塘,非遗扬帆。当工业“新三样”乘风破浪之际,位于钱塘江畔的浙北小镇——海宁市黄湾镇非遗传承人带着蓝印花布与草编技艺,在墨西哥文化展与香港礼品展的聚光灯下,演绎着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奇。

墨西哥城塞巴斯蒂安基金会展厅内,“二十四节气江南记忆”文化展上的蓝印花布,正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东方美学征服海外观众。与此同时,香港会展中心里,黄湾非遗传承人带来的蓝印花布大包、草编圆盘等近40件文创产品,正在第39届香港礼品展上讲述中国故事。 

东海的风掠过钱塘江口,浓郁麦草香在一望无际的沃野上氤氲开来。花靛蓝色在棉布上晕染出烟雨朦胧的水墨意境,诉说小镇的诗意故事。多年来,黄湾非遗经历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华丽蜕变,传承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出圈”,尽展这座浙北小镇古今风华。

一块蓝布走向世界

“沙沙”的刮浆声从大临村蓝印花布工坊传出,谱写一首古老的歌谣。一缕靛蓝在白布上绽放开来,诉说千年历史。

这抹穿越千年的蓝色,源自黄湾镇大临村的染坊。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为中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明代《嘉兴府志》记载:“黄湾女红,善染青碧,其纹如绣。”清代文人朱彝尊更在《鸳鸯湖棹歌》中咏叹:“染就江南春水色,家家门户晒蓝云”的诗句,记录下当年盛景。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这项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直到2009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临村作为蓝印花布的重要发源地,以非遗蓝印花布、彩印花布印染技艺为特色,勾勒起中国古典之美。

2017年以来,大临村逐步完成文化礼堂蓝印花布展示间与原邬韵生生态工坊的翻新改建工作。2021年,邬韵生染坊成功申报海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成为海宁市非遗技艺传承体验的重要站点。

“雕版要压紧,不要偏,你动一动图就花了。”“上浆厚薄均匀一点,花纹更清楚。”……在大临村蓝印花布工坊内,文化特派员袁激霆正手把手指导着学员拷花上浆,这是蓝印花布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待晒干、浸染,再刮浆、漂洗后,便能得到一张精美的蓝印花布。

“大临村原有的蓝印花布文化氛围就很不错,许多村民本来就在参与蓝印花布一些文创的制作。对蓝印花布了解比较少的,主要还是年轻一代。”袁激霆说。于是,他积极策划并开展了十余场活动,教授了100多名学生。

除了教授大临村内的学员,袁激霆还积极推动蓝印花布文化对外传播与蓝印花布文创作品的创新发展。他将文创作品融进了时装秀,不仅在黄湾旅游节、大临西瓜节等原有文旅节日中展示,也抓住了去周王庙文化走亲的机会,展现蓝印花布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

现代织布的创意时尚,蓝印花布的文化质感,在美丽乡村奏响时空韵律。“未来,中小学生研学游、工业旅游等业态,蓝印花布概念都可以加入其中。蓝印花布不再只是一块布、一件衣服,而是一整套的文化体验与传承。”袁激霆说道。

黄湾镇努力将非遗技艺传承融入日常生活,更积极贴近群众,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在大尖山景区打造“蓝印花研究所”,草编、蓝印花文创产品亮相香港展会,在文化旅游节、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长三角钱江越野赛等大赛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以文化赋能“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这东方独有的蓝调美学,漂洋过海,在墨西哥惊艳亮相。本次展览深入挖掘江南渔米之乡的丰富民俗文化,生动展现二十四节气与当地传统生活的紧密联系。

蓝印花布、彩拷等江南传统技艺的活态展演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来自黄湾的手艺人通过现场展示制作过程,让墨西哥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与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下和未来;不仅需要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黄湾将非遗文化融入景区、融入旅游,在国潮流行的当下,迎来人气与消费的热潮,也成为学生游、家庭亲子游的热门打卡地。黄湾镇大尖山景区内,一座独特的小屋吸引了往来游客的注意,时尚潮流的帽子,工艺精美的抱枕,独具匠心的茶盏……屋内蓝印花布文创产品大放异彩,通过现场参观、互动体验的形式,让游客深度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零距离”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促进非遗当代价值的实现,所以这次我们利用景区内原有建筑作为场馆,因地制宜建立外观与景区整体风格一致、文化内涵相吻合的非遗展示馆。”黄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湾一直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打造蓝印花研究所,利用景区场地开设非遗传承课堂,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黄湾镇在文化旅游节、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长三角钱江越野赛等大赛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以文化赋能“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一把麦草编出致富路

一把麦草、几根秸秆,上挑下掐、编织缠绕,不一会儿就成为一条长长的草辫,再将其逐一叠加,就变化出了草帽、提篮、坐垫、门帘等生活用品。就在不久前,黄湾草编亮相第39届香港礼品及赠品展。

在黄湾草编活起来、火起来的背后,有这么一个人,他在闹市里静守着岁月,以一片匠心承继着技艺。他就是草编传承人——嘉兴市第七批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惠林。

来到海宁市行知初级中学,为学生们开展了一节关于黄湾草编的“非遗小课堂”;走进企业的“小候鸟”爱心教室,给新居民职工子女上草编课;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给学生们讲解玉米叶编织工艺品的技艺……这几年,施惠林格外忙碌,忙着在嘉兴、海宁、嘉善、桐乡各地进行草编教授,给大家宣传推广传统技艺草编。

退休后一直奔波在传授技艺的道路上,他始终有个心愿——把黄湾草编技艺发扬光大。

黄湾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制品,也是劳动人民通过实践所得的生产、生活用品。2019年6月24日,黄湾草编正式列入海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黄湾草编列入嘉兴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施惠林十几岁时候就开始学习草编,他的父亲、哥哥都是草编能手。小时候遇上下雨天,在挑秧苗等田间劳作时他舍不得穿雨鞋,怕弄脏,就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

2016年的冬天,施惠林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了慧灵编织社,这个编织社主要就是推广黄湾草编项目。“慧灵”两个字和他的名字谐音,这个编织社就是传承的起点,经过发展,目前有固定成员30多名。

2023年9月,施惠林向黄湾提了个建议: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没想到,这个点子很快落地开花——2024年7月,“黄麓草韵”工作室正式挂牌,老施带着徒弟们搞起了草编时尚单品。

看似寻常的麦秸秆,通过在指尖捏揉翻折,不一会儿便化为一条草辫从手掌中垂下,后再经盘绕、缠结,变成草帽、提篮、挎包……在“黄麓草韵”工作室,这些充满巧思的草编制品,还未褪去田野的芬芳,被披上了时尚的外衣。

走进“黄麓草韵”工作室,琳琅满目的编织品映入眼帘,从水果篮、花瓶到帽子、化妆盒、风铃等,每一件作品都精致绝伦。而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背后,是手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普通草料编织成的一件件瑰宝。

工作室内,新居民詹少华正在娴熟地编织草编辫。一旁的桌子上摆放着编织的工具,以及已经编织好的成品。

“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幸好当时有施老师成立草编队,我跟着学做草编,有了这门手艺,既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补贴家用。”詹少华说,2014年,她看到黄湾成校推出草编公益课程,用玉米叶编制的箩筐深深吸引了她,“让我想起了年轻时上山采茶叶,一针一线绣花做鞋子,全靠一双手。”

如今,在黄湾,像詹少华这样足不出户,从事草编工艺的不是个例。“新颖的形式使得销路没有问题,只是手工制作速度较慢,所以需要发动更多人加入进来。”黄山村党委委员黄静怡说,目前,草编队伍以村里的妇女和部分新居民为主。“村里的妇女大部分都在家待业,有些七十几岁的老人身体都还蛮好的,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平时的活也少了,通过这个形式,也能让她们多增加一点收入。”讲解道。

如今,詹少华00后的孙子韩宇辰也加入进来。从刚开始帮大家撕玉米叶,到上手编杯垫,韩宇辰越学越有劲。学校里还定期开设草编课程,韩宇辰的草编技巧越来越熟练。

当下,草编这项古老技艺,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传承推动下,逐渐从“田间地头”走进“高楼大厦”,从遮阳防晒的草帽变为陶冶情操的现代手工艺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法宝,重新焕发出新魅力。

“现在我们工作室会定期开展培训,2024年开展了培训30场,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20次,旅游季、文化季活动参加了近50次,接待参观了十几次。”“黄麓草韵”工作室相关负责人沈诗淼介绍。

既是“出圈”也是一种“回归”

非遗“出海”,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点。那什么是黄湾非遗“出圈”又“出海”的内生动力?

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这是黄湾非遗出圈的最大秘籍。

很多在现代人看来颇有距离感的非遗项目,在它们诞生之初都是来自生活,与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因此,与其说是非遗“出圈”,不如理解成一种“回归”——借助创意的力量,让传统非遗重回大众生活,焕发时代价值。

"黄麓草韵"工作室内,淡淡麦草香弥漫四周。这里,传统草编工艺正焕发新生——草编制的托特包的包带上缠绕着时尚的金属链条,草编的坐垫边缘镶嵌着现代感十足的几何线条。这些既保留草编制品原有质朴美感的同时,更加精致、时尚,正在重新定义非遗产品的可能性。

从前,非遗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展示和呈现,如今,我们看到了更多“混搭”与创新。

黄湾非遗要走得更远,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内涵永远是赢得受众的根基。非遗必须立足自身特色,找到与国际市场的共鸣点。婚嫁被面上的“百子图”,婴孩襁褓中的“五毒纹”,老人寿衣的“松鹤延年”……黄湾将蓝印花布的千年纹样解构成现代设计元素,与时尚包包、新中式服饰相结合,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潮”。

要使非遗重新闪耀,光靠政府的支持、财政的助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让“输血性保护”变成“造血性传承”。

近年来,黄湾镇依托草编、蓝印花布两张非遗亮丽名片,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村社、进景区、进企业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非遗文化知识,让非遗文化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多点开花,千方百计将非遗这份“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学习草编很有趣,草编课是我最好的减压方式。”行知初中学生苗玉夕说。“做草编的秘诀就是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行知初中学生钟家悦分享道。

让行知初中同学们着迷的草编课程便是由施惠林带来的。从2016年起,施惠林成立慧灵编织社,常态化组织培训班,推广黄湾草编技艺,并向黄湾小学、初中等学校定期开设“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

而在黄湾成校,自2017年起,每年开设草编两创人才长班至少一个,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材料,以及非遗课堂打造等。这些年来,黄湾草编作品代表海宁在浙江省农博会亮相,《田园式桌上收纳》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慧灵编织”社团被评为嘉兴市乐学社团。

当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并不太理想,面临后继乏人、缺少市场等现实问题。黄湾则打造“非遗+”共富工坊,通过将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为非遗产品找到了销路,把手艺变成脱贫致富的法宝。
将古老的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相融合,黄湾镇大临村创立了“非遗+”共富工坊。这个工坊不仅设计了蓝印花布服饰、包包、发簪、拖鞋等30余款别具一格的文创产品,更成功打造了蓝印花布品牌。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借助党员的力量,工坊与当地工厂合作,新增了一条非遗生产线,生产拖鞋、茶巾、笔记本等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形成了“非遗丰富企业,企业反哺非遗”的良性循环。这一举措不仅为周边妇女提供了近100个就业机会,使她们人均月增收达到1500元以上。

互联网时代,给非遗“带流量”,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根网线、一方屏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黄麓草韵”工作室正在尝试直播卖货。沈诗淼说:“草编工艺品是纯手工做的,产量比较低,没有办法大批量地去售卖。现在我们先通过线下展示和直播逐渐形成品牌,2025年我们准备在线上打响品牌。借助电商平台,让草编产品得以更广泛地展示和销售,为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蓝印花布工坊。大临村创新打造的“非遗云集市”,通过淘宝等平台,成功增强了工坊的带动致富效应。目前,生产线主要供货给皮革城的淘宝商家,年销售额高达300余万元。

在守护、创新、融合里,黄湾已然找到非遗新生的密码。

一缕蓝色,织就千年传承;一根麦草,编织历史与未来新图景。在黄湾,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麦草编织的轻响和染缸中蓝布起落的水声,更是黄湾在传承非遗过程中的坚守与创变。这里的一针一线、一染一晒,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座城镇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当草编化身为时尚单品,当蓝印花布登上国际舞台,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绽放的全新可能。


编辑: 褚晶君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