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老手艺玩出新花样!传承五百多年的乌镇竹编有“新编”

来源: 乌镇发布微信公众号

  乌镇竹编,是以陈庄村、古山里竹编为主的一个竹编集群,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2010年,乌镇竹编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遗名录。2015年12月第二届乌镇峰会期间,乌镇竹编亮相中外记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精美的乌镇竹编由此走向世界舞台。

  6月3日上午,“心手相传 互联互通”桐乡市乌镇竹编传承基地揭牌、授艺活动在乌镇镇陈庄村“竹芸工房”举行。

  乌镇陈庄,曾经有名的竹编之乡。

  晨起,取上昨晚晾晒在竹匾内的面条,掀开竹编锅盖,烧水、煮面,煮开后用竹筷子捞起面条,拌入猪油和酱油……

  这一场景在曾经的乌镇司空见惯,小到竹筷,大到竹榻、凉椅,乌镇人的生活离不开竹子的身影。然而,塑料的出现,使得竹制品渐渐淡出了乌镇人的视线,陈庄村内的篾匠也所剩无几。

  去过乌镇的您,是否留意过乌镇西栅景区内有个五米高的巨匾,上面印有“乌镇”二字,这块匾出乌镇竹编的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钱鑫明和妻子沈月文之手,耗时两个月。如今,它已成为乌镇西栅的地标。

  钱利淮是钱鑫明的儿子,在乌镇陈庄村“嘭呲啪”的破蔑声中长大的他,大学时就有了传承竹编的念头。毕业回乡后,他创立了“竹芸工房”,和朋友离开乌镇,来到桐乡电子商务中心,探索“老手艺”让“年轻人”所喜欢的方式:他走进乌镇植材小学、浙江传媒学院桐乡学院、中央美院、无印良品、诚品书店;他研究竹制品DIY,制作了24种简单、有趣、实用的竹制品,开发一系列标准化材料包;他走出浙江,来到北京、天津、杭州、台湾……他走入媒体,进行现场直播教学……钱利淮用独特的年轻视觉、依托互联网平台、用合作共融的方式寻找一个个突破口。

  去年5月,在“国匠荣耀中国手工艺创新盛典”中,全国共约40位顶级“手艺人”入围,钱利淮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他将“竹芸工房”重新从桐乡搬回乌镇,安置在自己的家旁边。分为展示区、手作区和教学区的“新竹芸工房”,有箩 、筐 、篮、箕畚、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也有极为精细巧妙的艺术品。白墙黛瓦的建筑素净却不失现代感,成了陈庄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乌镇出桐乡再回归乌镇,从精品制作到大众的普及,钱利淮的“折腾”把竹编推向了越来越多人的视线内。

  6月3日一早,乌镇人王丽便带着儿子来到了授艺活动现场,加入到亲子体验的队伍中。“从小我就知道乌镇竹编,但只有家里的老人还熟练这门技艺。”她说,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孩子感受下老底子的童年味道。

  作为桐乡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乌镇竹编通过品牌建设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进行创新,将竹编历史、制作技艺、竹编古今文化内涵带给大众,让非遗融入到现代生活,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据了解,2016年,桐乡市非遗保护中心提出了桐乡市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创建工作,大力发挥镇、村及企业、个人工作室等社会力量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重点扶持省级以上并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彰显地域特色的非遗保护项目,搭建市级非遗馆为总馆,镇(街道)级专题馆为分馆的非遗馆总分馆体系。

  桐乡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馆分馆体系的创建实现了桐乡市非遗资源的有机整合、合理利用、宣传展示、传承传播,也将更好地实现桐乡市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

  作为桐乡市精心打造的非遗馆总分馆体系的第三家分馆(其余两家分别为蓝印花布分馆和蚕俗分馆),开放后的乌镇“竹编分馆”将充分发挥展示、传承、体验三大功能,凸显地域和区位优势,利用“互联网+传统工艺”的传承实践方式,努力扩大保护传承人群,将竹编手艺重新带回大众视野,为乌镇竹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新的路径,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 顾雨婷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