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I+菜园子”项目地,村民张林观正在检查蔬菜种植情况。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6月12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凌姝燕)“像侧枝上长出来的小番茄,都要剪掉。”6月11日,在海宁市袁花镇夹山村“NI+菜园子”项目地里,村民张林观拿着剪刀,按农技专家传授的方法,给自己种的番茄进行修剪。
记者一边和张林观聊着天,一边四处打量,只见眼前不到10亩的土地被合理规划,番茄、南瓜、黄瓜、茄子……10种时令蔬菜焕发勃勃生机。
“以前,这里只是块‘荒地’。”夹山村村委会主任陈小英介绍,今年3月村里开始试点“NI+菜园子”项目,仅仅3个月,就使“荒地”变成了蔬菜种植基地。
据了解,“NI+菜园子”项目由市农合联与袁花镇农合联、夹山村共同实施,利用相对集中连片的自留地、空闲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农户进行小规模露天蔬菜种植。陈小英告诉记者,“NI+”谐音“你家”,意为农户自己家的菜园子;“NI+”也可以视为“N+”,说明这个项目由很多农户一起参与。
夹山村多坡地,有些地并不适合种植水稻,以往村里的一些土地总是闲置着。近年来,由于“低小散”企业腾退和土地复垦,可利用的空闲地也多了起来。
“有地,有人,不用岂不是浪费了?”陈小英说,项目试点后,村里积极发动村民参与,“现在,当初报名的村民渐渐尝到了甜头。”
79岁的张林观就是报名的村民之一,身体硬朗的他在家总是闲不住。“以前自己捣鼓,收成总是不好。现在有村里统一供应的优质苗种、统一配送的生物有机肥药,还有农技专家免费培训种植方法,情况完全不一样啦!”5月中旬黄瓜逐渐成熟后,张林观已陆续卖掉了400斤黄瓜。
据介绍,除村民自留地外,项目地按照先来后到和就近原则分配给报名农户。蔬菜种植采用“合作社+农户”方式进行,由夹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安排品种、供应苗种、配送肥药和品牌销售,农户则负责分散种植。蔬菜销售后的收入,在扣除基本成本后全部归农户所有。
新潮的是,农户们还用上了“互联网+”技术。“我们采用农产品全程追溯系统,从‘NI+菜园子’里出来的蔬菜,都贴有二维码标签。消费者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所有信息。”陈小英表示。
记者从海宁市农合联获悉,“NI+菜园子”是海宁首个利用闲置地开展蔬菜种植的项目,也是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试行的一种农户增收方式。目前,夹山村已开垦项目地20多亩,有43家农户报名种植。如试点成功,有望在全市推广。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