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持忠,今年53岁,扎根社区21个年头,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持之以恒、忠心为民”。
在他管的老社区,三四年间,他和500多位老人拍了全家福,群众亲切称他“阿忠”。
他说,对群众要用真心真情,否则难以取到真经。
与500多位老人的全家福
李持忠,是南湖区公安分局南湖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他管着离南湖最近的社区——枫杨社区。这个社区老人特别多,60岁以上的有1900多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有30多位,在他的电脑里,存着与500多位老人的全家福,这是老李在走访时与老人拍的。谁住在哪一栋几零几,他能脱口而出。
“拍这些照片也是近三四年的事”老李说,“跟老人拍个照,他们更熟悉我,我也更清楚他们的信息。有时候还印出一些来,上门走访时,送上一张,他们会很高兴,有事也方便找我”。在合照的背面,李持忠写上联系电话,现在合照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阿忠,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动不了了。”5月28日,辖区吴老太摔跤后第一个想到的是李持忠。正在家中吃晚饭的他二话没说就往老太家中赶。一路上他又联系吴老太的侄子赶来一起将摔倒的老人送往医院急救。“多亏李哥的及时相救,谢谢谢谢……”吴老太的侄子连声道谢。
21年来,社区的老人们都习惯叫他“阿忠”,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他成了他们的“好儿子”
老人外出迷路或者突然身体不舒服怎么办?李持忠想到了一个实用的好点子,他为辖区内80岁以上的老人制作了“爱心卡”。每张“爱心卡“”上面都有老人的基本信息,子女电话,家庭住址等,此外上面还有社区民警的联系方式。
“一次,一位老人到菜场买菜,突然身体不舒服,菜场摊主就是看了卡的信息,马上联系到了家人,避免了意外发生。虽然现在电子设备都比较先进,但是对于老人,这样一张‘爱心卡’,更管用,我更放心。”
辖区里有老人被上门推销保健品、理疗养身器材的不法分子骗了,失了钱财。他组织起70多位老人,给他们上了一堂预防诈骗的防范课。为了更形象地向老年人讲解诈骗手段,李持忠更是叫上社区保安一起情景模拟,在欢声笑语中,老人们了解了各种常见的诈骗手段。
在社区警务室门口,宣传橱窗,电视机一应俱全。随手可玩的模拟消防灭火器对着电视屏幕一喷,就能教会居民正确的灭火方法。
李持忠的手机24小时开通,为辖区内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
他的实用新办法
“老百姓需要我,我就应该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因为他们的需要,我变得更重要。”这是李持忠一贯的工作态度。
“您已进入监控区域。”枫杨社区最近有些变化,社区里安装了13个外围摄像头,44个小区主干道路面监控,159台沿街店面、楼道摄录一体机,降低了辖区发案率。“老小区也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在李持忠警务室的辖区“联控布点图”上,小小的枫杨社区已逐步建立起视频监控的三道保护圈。5月中旬,一名“设摊骗赌”犯罪嫌疑人逃入老小区内,李持忠安装在该小区楼道内的摄录一体机拍到了该名嫌疑人的踪迹,很快犯罪嫌疑人车某被抓获。
此外,李持忠还独创了人口三色管理办法,以住户不同的情况分为重点户、一般户、放心户,分别用红、黄、绿标注。如进出人口复杂、家中老人独居的情况标注为红色的重点户,需重点关注;人员变动大、家中老人无人照顾的标注为黄色一般户,需较为关注;人口长居在此、老人有子女照顾标注为绿色放心户,可减少巡查次数。
他带出徒弟20多位
徐煜维是南湖区公安分局东栅派出所的一名年轻副所长。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就跟着李持忠当社区民警。
2013年年初,刚推出“社区老人爱心卡”时,师傅李持忠带着徐煜维又是登记填写信息,又是跑广告店设计制作,最后还一一将爱心卡送到所有老人家中。“做一个群众认可的民警需要奉献精神,师父能和社区群众打成一片,我真是佩服他。”说起李持忠,徒弟徐煜维感慨良多。
“在跟师傅学习期间,他常带我到小区转动,并坐下来和老人们聊聊天、拉家常,谁家和谁家又吵架啦,谁家又买新车啦……”如今在建设派出所当户籍民警的秦怡佳说,起初并不明白师父的用意,后来才理解,这并非无事找事,而是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比如案件线索收集、辖区老人情况……
这几年来李持忠带的徒弟已不下20人,他被评为五星级专职社区民警,他带出的徒弟中,更是涌现出了不少被评为“四星级”“三星级”的社区民警。
“我今年50出头了,这么多年的社区民警干下来,多少也算有些经验,退休前如果能带出几个年轻的‘接班人’,把工作经验传下去,也是件有意义的事。”问起带徒弟的初衷,李持忠说道。
李持忠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把居民视为自己的亲人,探索出的“交民心”、“安民心”、“聚民心”、“暖民心”、“顺民心”,“五心”工作法以及针对老小区推出的人性化管理、常态化巡防、信息化管控、亲情化服务为中心的“睦邻警务”,让社区邻里和睦,警民亲如一家。
李持忠,百姓心中的“阿忠”,全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情满万家·派出所好民警”候选人,新警的“好师父”,社区老人的“好儿子”。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