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不一样的烟火 海宁老街上的打铁夫妻

2018-10-20 08:09:35 来源: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记者 沈烨婷 通讯员 沈鑫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10月20日讯 (浙江在线 记者 沈烨婷 通讯员 沈鑫)“叮铛……叮铛……”每天清晨,在海宁市丁桥镇镇中路的老街上,总能传来清脆的捶打声,老俞的打铁铺在这条老街上已经度过了三十年的光阴。

  顺着老街的尽头,桥堍边有四间简陋的平房,墙面已经被铁渣染黑,屋子一角堆满了一些铁器边角料,墙角叠着几箱成品的锄头、镰刀。今年57岁的俞建明就是这间打铁铺的主人,另一个忙着烧料的妇女就是他的妻子费森水。

  一铁锤下去,金色的火花飞溅,把俞建明的脸映得通红。这个动作,俞建明已经做了35年。上世纪80年代初,年轻人都要学一门手艺来谋生。22岁的俞建明就跟着哥哥去了镇上的农具厂学打铁。

  “打铁又累又苦,不好学。”在农具厂的5年时间里,俞建明起先学的是拉风箱等杂活,后来从小炉灶开始学打钉子、锁扣、火钳之类的小件,再后来才学用大炉灶打刮子、锄头、铁耙等大件。

  像很多传统的手艺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铁的生意越来越清淡。1990年,丁桥镇农具厂解体,许多铁匠师傅都纷纷改行了。俞建明放不下这门刚学成的手艺,便在镇上开了一家打铁铺,每天起早摸黑打农具,在集镇上摆摊售卖。

  打铁在外行人看来是一件粗活儿,其实工序很复杂。“一把小镰刀头,从最初的毛胚到成品,就要经过取料、打胚、下钢、成形、打磨、淬火等十几道的工序。”俞建明说,如果其中有一道出了差错,还得再加热,再回火。

  正说着,只见俞建明用铁钳从炉火中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到铁具上,左手紧握铁钳不停地转动着铁块,右手抡铁捶,一上一下,溅起的火花,如金色的夕阳流星,忽闪忽闪。几秒种内,镰刀柄就定型了。

  “打铁要趁热。”俞建明说,打铁时火候的控制很重要,火候不到打出东西太软,过了火候成品容易脆断,要掌握最佳温度,才能打造出经久耐用的铁器。但同时,四溅的火花星常常会将衣服烧出各种窟窿,手脚被烫伤更是“家常便饭”。

  三十多年的打铁生涯,也让俞建明练就了一身本领。没有图纸,没有尺寸,就靠双眼,就凭感觉,各式各样的镰刀、菜刀、甘蔗刀等等,俞建明都能分毫不错地做出来。

  打铁铺能经营这么多年,少不了一个“黄金搭档”——妻子费森水。“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她还在绸厂上班。但是打铁利润薄,又辛苦,请不到工人。”俞建明只能让妻子也一起来帮忙学打铁,不料这一干就是28年。

  “刚开始抡铁锤,第二天手都握不拢。”艰难的时候,费森水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丈夫对打铁手艺的热爱,还是让她妥协了。如今,费森水也熟练地掌握了铁匠的套路,一些小农具也不在话下。

  早些年,俞建明也曾收过几个年轻的徒弟,但是没人坚持下来。“以前丁桥镇上还有三家打铁铺,现在只有我们一家了。”俞建明说,打造一把镰刀要好几个小时,一天只能打造出五六十把,一把镰刀也赚不了多少钱。

  但好在,传统的手工农具还是有市场。“这几年,园林绿化里用到不少农具,手工菜刀等厨房用具也比较受欢迎。”这几天,订做刀具的单子已经排满了。“虽然利润不高,但还能维持生计。”俞建明说,如果身体还健康,这间打铁铺他就会一直开下去。等有一天老了,做不动了,这门手艺也后继无人了,“叮铛叮铛”的捶打声也可能是这条老街上的“绝唱”了。

编辑: 黄娜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