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七星街道湘城社区成立于2011年8月,由5个村拆迁安置而成,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现有住宅楼206幢,居民7568户,其中常住人口两万余人、新居民一万一千余人。由于居民众多、社情复杂,社区管理难度非常大。近年来,社区在探索新模式的同时,始终坚持“群众事无小事”这一理念,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先后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社区、省级文化示范社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并被中央宣传部确定为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新风浸润 搭起居民沟通“连心桥”
一是实现物业自治。社区治理的关键为成立自治组织机构,2014年3月8日,湘城物业并入社区管理范畴;同年6月,湘城社区自治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并入驻南湖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育一年后成功出壳。与此同时,社区积极利用这一平台推进社区自治,创新管理方法,朝着拆迁小区享受“商品房服务”的目标前行。近年来,小区物业费、停车费收缴率均在90%以上,社区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每年70余万元的物业费用于增设停车位、增加小区绿化、加强小区管理等,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二是坚持为民办事。居民的小事都是大事,社区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自治管理服务中心每周一召开工作人员例会,梳理一周内的大情小事,明确工作的轻重缓急;每个月,由原先各村有威望并有一定财务基础的老同志参与理财小组,对中心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并及时公布,让居民了解并监督物业的收支情况;每月16日,社区雷打不动地召开民情民意恳谈会,居民对社区有何要求都可在会上提出来,或当场解决,或向上汇报,然后给予答复。
三是调解居民矛盾。2017年2月,社区通过挖掘“能人”,成立了南湖区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李阿姨工作室”,以社区老娘舅李娟为负责人,配以社区调解主任、妇女主任、社工、“布衣维权队”乃至各个网格长形成调解集体,依靠法理、乡情,把居民矛盾化解在家门口。成立至今,“李阿姨工作室”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6件,调处成功率达100%。
二、引进外力 实现社区服务“精准化”
一是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增强新居民归属感。湘城社区现有新居民11000多人,其中新居民子女2000多人,普遍存在社区归属感不强、家庭教育不重视等诸多问题,社区联合“拾星者”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引入专业的青少年社会服务,重构青少年人际网络,提升青少年压力下复原的能力。同时,用“社区的力量”养育健康青少年,开展 “正面管教 幸福人生”——家长工作坊项目,提高新居民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技能,吸引了40多位新居民家长参与。
二是联合大树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提高老年人晚年幸福感。湘城社区现有老年人2000余人,大多为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晚年生活单调、品质不高,社区活动参与度低,缺乏社会认同感。社区积极对接大树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并成功入驻湘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运动、助乐、助托、居家上门等服务。同时,为了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活动,每周一、四播放戏曲电影,每周一晚上开设戏曲学习班,每周六开班戏曲演出,每月不定期进行小体检、免费理发、足浴等,满足老人的各项需求。
三是培养引进专业社工,探索项目化运作模式。湘城社区现有持证社工10名,其中国家中级社工2名,国家初级社工4名,街道采取奖励模式——与工资挂钩,积极鼓励社区干部考取社工证,大力培养专业社工。同时,社区拥有1个注册登记社会组织,18 个备案社会组织,2家专业社工机构,服务内容涵盖青少年、居家养老、新居民家庭教育、小区自治管理等领域,通过培养、引进专业社工,运用团队技巧,进一步探索社区项目化运作模式。
三、开拓创新 构筑社区治理“新高地”
一是敢于创新的首创精神。一个单位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大的发展,而湘城社区在这方面站在了前列。湘城社区结合小区实际需求,贴近居民诉求,在实践中摸索出红色物业“1433”模式、物业自治管理模式等,并建设了集参观、体验为一体的普法展示馆。只要群众有需求,社区都会积极响应,并开创出较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二是一抓到底的工作干劲。有的工作也许搞点创新不算难事,难在持之以恒的抓下去,抓出成效,而民情民意恳谈会,湘城社区一抓就是8年,并且不断改进完善,使之制度化、常态化。8年来,民情民意恳谈会已累计召开84场,解决问题2100余件,可谓是久久为功。
三是自谋发展的昂扬状态。湘城社区开展的许多工作并不都是上级要求的,而是不等不靠,自我加压,千方百计推进社区建设,许多工作走在了前头,尤其是创建工作卓有成效,争了不少牌子,有的甚至层级很高,在创社区品牌、强化社区凝聚力的同时,每年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加了不少分。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