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有何秘诀?风雅桐乡去年吸引数千万游客打卡

2020-01-17 16:59:0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宋彬彬 市委报道组 魏衍方 徐潇卓

  春节将至,想好去哪打卡吗?锁定风雅桐乡,城乡处处是风景。

  在最近公布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名单中,桐乡康馨文化园和乌镇互联网特色小镇上榜。此外,乌镇镇还入选浙江省首批5A级景区镇,梧桐街道桃园村、屠甸镇汇丰村、石门镇桂花村成功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至此,桐乡已有国家A级景区24家,其中乌镇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有A级景区村庄55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7个,桐乡从“一处美”逐步迈向“一片美”。

  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

  漫步乌镇景区,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景致与周边的古镇并无二致。

  乌镇也并非一直如今日这般繁华闻名。它一度落魄:满目苍凉,河水很脏,河边皆是衰墙、垃圾堆,不见一丝古韵。

  改变,源自乌镇的转型。“当时摆在乌镇面前有两条路,一搞工业,二是搞旅游。”乌镇镇有关负责人回忆说,1999年初,桐乡市委、市政府作出对乌镇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大决策。2001年元旦,乌镇东栅景区对外开放。到了2007年春节,乌镇西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古镇开发并不新鲜,但乌镇模式又别具一格。桐乡注重以乌镇悠久的历史为底色,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理念,突出打造好整体风貌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拆除所有不协调的建筑,同时恢复“乌镇香市”等民俗文化,营造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

  转型的脚步不停歇。2013年5月,乌镇打造的戏剧节在西栅景区亮相,这又成为乌镇转而打造文化小镇的标志性节点。如今,乌镇戏剧节已经走过7个年头,早已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乌镇还打造了大剧院、木心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创新推出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等活动,让戏剧文化、名人文化等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让文化乌镇不可被复制。

  真正让乌镇走向世界,互联网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址乌镇并永久落户,一场由乌镇景区到全乌镇的蝶变渐次展开,面对“景区内像欧洲,景区外像非洲”的窘境,乌镇以“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为重点,大力实施景区内外环境的综合整治。

  经过整治,乌镇的路、乌镇的街道还有乌镇的小区,无不散发着整治后的幽雅、整洁、大气。在整治中,乌镇完成了子夜路、姚太线、环河路等立面改造提升,打造了黄金通道,构建了环河路风情街。

  历经六届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旅游等基因快速在乌镇融入融合,突破江南水乡的传统印迹,乌镇实现了从“形象单一到内涵丰富”的蝶变,城镇内涵更丰富、气质更彰显、乌镇IP更响亮。心的乌镇,来过,未曾离开。

  风雅桐乡,不仅仅有乌镇。

  作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和浙江省旅游发展试验区,桐乡在2013年就开展“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工作。

  经过持续努力,桐乡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曾经,桐乡一年的游客接待量不到300万人次,旅游收入不到20亿,如今,这些数字都实现翻番。以去年为例,桐乡去年三季度的游客接待量就达1920.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2.94亿元。

  以乌镇为代表,一场场美丽蝶变在桐乡大地精彩演绎。走进位于屠甸镇汇丰村的康馨文化园,这里生态环境绝佳,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前来度假。同处江南水乡,汇丰村的乡村旅游为何能脱颖而出?村委会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他说,汇丰路平水畅,坐享优越区位,但是关键还是靠村民多年栽树种绿,这才让村里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加上原本就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才赢得发展的先机。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梧桐街道桃园村、屠甸镇汇丰村、石门镇桂花村......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桐乡的乡村也变成一个个特色明显的小景区。在乡村旅游上,桐乡形成了“北有乌村、南有合悦百翠、东有荣湖庄园、西有稻乡人家”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此外,商贸旅游上,依托濮院毛衫、崇福皮草两大市场以及丰同裕蓝印布艺、濮院毛衫创新园、中国苏作红木文化博览园、恒基文化博览园等工业旅游主体,购物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文化旅游上,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茅盾故居、丰子恺纪念馆等文化活动及名人场馆已成为“风雅桐乡”引客来游的品牌和名片。值得一提的是,桐乡还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风雅桐乡“处处是风景、行行讲融合、时时有服务、人人爱旅游”。

编辑: 顾雨婷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