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30岁的桐乡小伙小沈躺在病床上,温热的血液正在从他的身体里缓缓流出,在血液细胞分离机里一点点地分离出造血干细胞。他的造血干细胞,将为远方一名血液病男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这位善良的小伙是一名基层医生,他是嘉兴市今年第4位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嘉兴市第52例、浙江省第589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提早开始“健康捐献计划”
两个月减重5斤
身高170,体重66公斤,小沈现在的身高体重可以算是很标准的。但在两个月以前,他比现在要胖上5斤。少掉的5斤肉,是小沈为了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特地减的。
今年5月,小沈收到市红十字会的通知,他的骨髓初步配型成功,并征求其意见。小沈毫不犹豫地同意了。“骨髓匹配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概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我在2015年加入中华脊髓库,2019年曾收到过初配成功的通知,但之后没了下文。这一次再次初配成功,我预感会成功。”小沈回忆道。
于是,尽管还没有进一步通知,小沈却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健康捐献计划”:清淡饮食。和很多90后一样,一到夏天,小沈也喜欢吃烧烤、喝啤酒,不久之前,他刚刚买了好几箱啤酒囤在家里。“既然要捐,就要好好地捐。”两个月来,小沈杜绝了烧烤等垃圾食品,家里的那几箱啤酒更是原封不动,体重自然而然地轻了5斤。
果然,在高分辨血样检测匹配和体检合格后,小沈的捐献日期就定了下来。然而,担心儿子身体的父母一开始表示了反对,小沈从医学角度耐心为父母科普,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而小沈的爱人小蔡是一名护士,十分理解丈夫的决定:“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本来就是救死扶伤的,能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他人生命的灯塔,这既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对方可能和我一样是个爸爸”
“顺利的话,晚上就可以回家,见到宝宝了。”造血干细胞正在顺利分离,小沈有些想孩子,“宝宝21个月大了,我们还没有离开他这么久过。”
上周,小沈和小蔡动身前往杭州的时候,宝宝正因为支气管炎而发烧和咳嗽。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放心,他们还是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咬咬牙出发了。小沈心里想的是:“孩子只是一点小感冒,但那边是等着我救命呢。”
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双盲原则,小沈不知道受捐对象姓谁名谁、家住哪里,只知道对方和他一样是一名成年男性,比他大四岁,大约70公斤重,需要250-26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
“比我大四岁,很有可能和我一样是一个爸爸,他的孩子正在等他回去团圆。”小沈将心比心地想着,“我这一次捐献,挽救的不只是一条人命,还有可能是一个家,一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到了杭州,小沈每天要打动员剂来调动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让它们跑到外周血里面,从而可以通过血液细胞分离机分离出来。打了动员剂后,人体会出现酸痛、头晕甚至低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这些症状在小沈身上一一体现:第一天有些头晕,开始打喷嚏;第二天开始腰酸;第三天,酸痛程度增加……
“过程有些难熬,但一想到是为了救人,吃点苦头也是值了。”小沈说。
下午,经过约5个小时的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志愿者把热乎乎的造血干细胞放进专用箱后立即出发,第一时间把这袋“生命的种子”送到受捐者身边。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