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海盐,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焕发蓬勃生机,一座座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在万物复苏的春风中拔地而起,用实打实的成长平台拴住年轻人的心。
今年,海盐县紧扣“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及重点村组团片区规划,统筹资源空间、产业布局及交通条件等要素,确定了12家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主体,将实习岗位、技能课堂、创业帮扶打包送到葡萄架下、鱼塘边上,既让返乡青年练就兴农本领,又带着乡亲们把农货卖出好价钱,走出了一条“青年成长”与“乡村共富”同频共振的新路子。
据悉,这些站点预计年内吸引超200名高校学生等青年群体入乡实践,带动周边150余位农户增收,并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超1200人次。
为让青年进得来、留得下,海盐通过多维调研精准把握青年发展诉求。联合团委、人社等部门召开青年座谈会,收集职业规划、技能提升、政策支持等建议50余条;委托浙江农林大学、嘉职院海盐院区开展问卷调查,结合大数据分析提炼青年关注“高频词”,形成“入乡实践需求清单”。
针对青年普遍反映的“技能不足”“资源分散”等问题,计划年内邀请省市级专家开设10场定制化课程,涵盖农业科技、产业经营、电商直播等乡村重点领域,预计培训人才超300人次。
在实践站点建设中,海盐县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模式。拥有138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沈荡酿造,以非遗技艺传承为核心,面向青年开放实习就业岗位,每年提供2个固定岗位,预计将吸引实习就业5人次,并联合农户开展非遗产品推广,带动农户增收。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青莲食品聚焦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为青年提供养殖技术、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实习岗位,每年开放5个岗位,将吸纳青年就业40人次,并联动周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带动增收。企业依托院士工作站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将青年人才嵌入“饲料加工-智慧养殖-生鲜品牌”链条,助力青年成长为现代农业技术骨干。
在位于于城镇1953创业园的“海盐葡萄”电商直播示范基地,集直播、培训、物流等功能于一体,采用“公司+农场+农户+电商”模式,建成后可支持4-6场同步直播,年培训电商人才超百人,带动青年创业与农户增收双向联动。
此外,海盐还为青年融入乡村搭起连心桥,通过“供给端+服务端”双向发力,构建青年与乡村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供给端上,围绕葡萄种植、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优选12家涉农企业建设实践站点,开发电商运营、农产品质检、无人机飞手等新兴岗位36个,年均将吸纳青年实习、就业超200人次。
田间地头成了生动的实践课堂。金渔科技实践站点深化省级科研平台服务能力,为省农科院青年学者提供课题研究与试验场所,同时牵手浙江海洋大学,每年为近20位大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帮助青年感受并逐步适应社会工作;澉浦镇以仙桃缘农场、双丰农场为实践站点,推动青年围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加快产学融合,实现青年与基地共成长。
暖心服务让年轻人留得住,干得好。海盐创新“青年干部驻站”机制,从农业农村局选派12名青年骨干担任“站点服务专员”,每月驻站办公2天,协助解决政策申报、人才招引等实际问题;聘请农业专家、农创客等50人组建导师库,为青年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设立“人才资金池”,对到海盐交流洽谈、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提供交通、住宿等补贴。
海盐县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既为青年人才搭建了成长平台,又为乡村产业注入了创新活力。未来,海盐将继续深化非遗传承、现代农业、数字乡村等特色领域合作,推动更多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为共同富裕注入长效动能。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