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 禾城故事  正文

一生事业的基础是在嘉兴打下的!程老一路走好

2018-11-19 08:46:14 来源: 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微信公众号、嘉兴新闻综合频道微信公众号


  最近让人悲伤的消息,有些多。

  “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11月17日,一生为国披甲铸盾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的“核司令”,在嘉兴求学过的秀州中学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1岁。

  程老出生于吴江,求学于嘉兴。他曾经感慨,一生事业的基础是在嘉兴打下的。而秀州中学正是他成长成材的摇篮。

  “惊闻程老过世,全校师生都沉浸在悲痛中。程老对我们的数次勉励仿佛还在耳边,而今人却不在了,真的是非常难过。”秀州中学校长金玉荣表示。长期以来,程老的故事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发向上。接下来,他们还将铭记程老“忠诚奉献、科技报国”之志,以实际行动践行程老提出“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的希望。

  11月18日,两场追思会分别在秀州中学(高中部)和秀州中学分校(初中部)举行。11月19日,秀州中学校长金玉荣和秀州中学分校校长李新浩将代表母校师生前往北京,参加程开甲的告别仪式。

  1931年秋,13岁的程开甲,离开家乡江苏吴江,挎着行李迈进了距家20公里的浙江嘉兴秀州中学。

  就在前一年,著名教育家顾惠人接任秀州中学校长。秀州中学一共培养出10名院士级的科学家,如陈省身、李政道、顾功叙等,1928年至1937年十年间毕业的,就有7位。可以说,程开甲正好赶上秀州中学最辉煌的时期。

  秀州中学1937级毕业留影(前排左三为程开甲)

  在秀州中学的6年,程开甲看了大量的人物传记,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伽利略等,“这些书让我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对我的人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斯德发明细菌,让法国酿造业称雄一世,仅此发明便支付当时战争失败的赔款。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这让他萌发了当科学家的念头。

  他在浙大读书的四年,是中华民族最为苦难的时期,他在日记上曾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药方:科学救国。”

  为此,他一直认真准备。

  但1931年初进校时,程开甲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乡下小子,成绩平平。到了初二,他开始冒尖,尤其是数学和英语。

  他的数学老师姚广钧,十分重视数学的记忆训练,程开甲能将圆周率轻松背到小数点后60位,能将1~100的平方表倒背如流……这对此后半个多世纪程开甲的学习与科研都大有裨益。数学的常用公式,他不用翻查,一个复杂的微积分演算,他不用纸笔,很快便推算出结果。姚广钧知道程开甲的数学水平远高于其他同学,便经常利用假日给程开甲“开小灶”。高中时,姚广钧就让程开甲接触大学的微积分。

  数学一直是程开甲的强项。在大学时,他一直坚持听数学系的课,大三时便写出论文《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被著名数学家陈建功推荐给英国数学家Tischmash发表,这篇论文被前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全部引用。

  当然,最关键的是,优异的数学为程开甲物理专业的学习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学时期的数学记忆训练对于后来程开甲的科研与学习大有裨益

  程开甲的另一个强项是英语。他早已立志成为科学家一类的大人物,而这类人物以国外的居多,因此一开始他便将英文作为重要工具。秀州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很重视英文。“有一次顾惠人校长代张才茂老师上课,听到我背诵流利,十分称赞。”

  初三,程开甲第一次参加学校的背诵比赛,却因精神过度紧张,只背了三句就忘了,辅导老师姚广钧鼓励他:“看以后的。”高中一年级,他便获得全校背诵比赛第一名,高三时,参加浙江省四所中学演讲比赛,获得单项第一名。

  1937年程开甲(右2)获浙江省教会中学英文演讲比赛第一名

  秀州中学老师爱生如子,不断鼓励学生。多年后,程开甲依然认为,帮助学生找寻适合的路,适时引导是老师的天职,“老师的鼓励很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程开甲忘记了不开心的童年,变得开朗活泼。他常常读书至深夜,高中时便预读大学课程,还借外文原版书来读。

  2000年10月,秀州中学百年校庆,程开甲应邀参加,这是他毕业63年第一次返校。提前一天,他就出现在校园里。在校庆典礼上,面对眼前的年轻学子,程开甲由衷感慨:我一生事业的基础是在这里打下的,正是在这里开始懂得了爱国爱校爱科学!他在顾惠人铜像前深深地三鞠躬,尊崇之心,不言自明。

  程开甲始终把“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作为自己的信念


编辑: 郁馨怡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