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 人文生活  正文

嘉里看展丨看千年古灯里的流光溢影

2018-09-08 07:38:0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陈宽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9月8日讯(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陈宽)似草之芯不断,如豆之光长明。火,使人类文明进步。自从发现火,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也从此找到了温暖和稳定的光源。照明的概念,渐渐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如果说,火是起源,那么,伴火而生的古代灯具,则是这一文明的守护者。千百年来,它被创造出无数的形态,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实用角色。

  9月8日,由嘉兴博物馆、上海金山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流光溢影——金山博物馆藏古代灯具展”在嘉兴博物馆禾缘展厅揭幕,以“中国古代灯具起源”“汉代灯具”“ 三国两晋南北朝灯具”“ 隋唐五代宋元灯具”“明清灯具”“近现代灯具”等6个部分,共计展出从汉代至民国,近2000多年历史的古灯142件。

  古代灯具的雏形是什么?它又经历着怎样的历史变迁?近日,记者走进嘉兴博物馆,探寻古灯文化延续千年的秘密。

  灯具的鼻祖竟是它

  我们常说,一灯如豆。这里的“豆”,指的不是豆子,而是远古时期的一种食器。《尔雅·释器》中写道,“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说文解字》也说,“燈者瓦豆也”。“登”、“镫”、“燈”,文字的变化,可以窥见,灯与豆的关系。

  那么,豆到底长啥样呢?“就像一种高脚盘,古人会拿它来堆放食物,盘中央会有一个小小的突起,那就是灯芯的原型。”金山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刘燕告诉记者,“豆”逐渐演变成灯,基本保留了“豆”的原型制式,也有高脚、圆盘,用来将光源面积扩大,并盛放燃料。

  据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战国时期出现的豆形灯应是我国最早定型化的灯具。目前发现的战国灯具数量极少,主要类型有豆形灯、簋形灯、人形灯、多枝灯等,为中国灯具发展史的源头。

  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勾连纹青玉豆形灯,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灯具中极具代表性的精品,整个灯体由底座、柄、盘三部分组成,灯盘圆形,盘心凸起五瓣花形灯台,通体用三块玉分别雕琢后合成一器,十分精美。

  刘燕说,事实上,以火为光源的灯具,犹如中华民族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传承中,灯具的制作技艺、实用功能、文化意蕴等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它始终照亮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一部中国灯具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古灯具“颜值”与实力兼具

  漫步展厅,不难发现,古代灯具造型之精美,历朝历代数量之众多,与现代灯具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颜值’与实力兼具。”刘燕介绍说,如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此时,灯具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质量之精美、使用之普及,远超战国秦代,是古代灯具的繁荣时期。

  不同于战国时期,灯具的材质不再拘泥于陶,汉代灯具转而以青铜为主,另有铁、陶、瓷、玉、石等。依其造型可分为器皿型灯、动物型灯、人物型灯、连枝灯四大类。如著名的西汉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历经两千余年而不失飘逸之感。类似这样精致的展品,本次展览中也有数件。

  展厅中,一盏造型奇特的古灯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它长着一个圆滚滚的肚子,又高高支起一小截手臂,将一块椭圆形的圆盘伸到了半空中,为了保持稳定,肚子底下两头各长了脚,乍一看竟十分“呆萌”。“这是汉代出土的船形铜灯,别看它上千岁了,里面的机关可一点都不卡。”说话间,刘燕为记者演示起来,只见她把灯具的支架一折一收,圆盘的部分竟然严丝合缝地与盖回了主体上,果然看起来像一条能吃水很深的小船。

  “你看,船体的首尾还特地做了小孔,可以穿绳挂起来,船肚子里则能盛放燃料。”刘燕解释道,小小的船灯,造型感强,实用性更是不在话下。

  传承千年变化不断

  古灯千年,镌刻这中华民族的智慧。由灯而始,历史上也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故事和典故,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起先常用作军事,后多用具祈福之意。宋朝时,则发生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灯具也由更为普遍地出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这期间,民间不仅大量生产以实用为主的灯具,同时迅速发展了兼有照明和装饰双重功能的彩灯。从此中国古代灯具沿着实用灯具和宫灯两条主线并行发展。宋代陶瓷生产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实用型的陶瓷灯具数量剧增,闻名中外的“省油灯”在宋代尤为突出。

  明清灯具的种类较唐宋时期更为丰富,具有观赏和照明双重功能的宫灯,在这一时期达至鼎盛。各种陶瓷灯、金属灯、玻璃灯、木制烛台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装饰富丽,是中国古代灯具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清末,随着“洋油”的输入,煤油灯具逐步取代了原先的植物油灯。同时,玻璃也成为灯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构件材料。携带方便的折叠玻璃军用灯,能防风的风灯,由古老灯笼演变而来、能提能吊、防风又防火的马灯,以及用来传递信息的信号灯等都随之应运而生。

  人类创造灯照亮了历史进程,历史留下灯成为我们今天洞察古代社会的“眼睛”。当古代灯具逐渐从人们的日常实用之物慢慢衍化为陈列对象时,我们依然能够从它岁月的流光中,真切地触摸到每个时期灯具所焕发的文化气息。

  据悉,本次展览是嘉兴与上海金山两地博物馆相互交流合作展览之一,嘉兴馆 “馆藏海派书画展”将择日赴金山馆展出。本次展览期间还将推出“与展对话——流光溢彩,点亮博物馆”宫灯制作活动,该展将持续至11月8日结束。中秋将至,不妨到博物馆一睹古灯风采。

  地址:嘉兴市南湖区海盐塘路485号

  展览时间:

  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9月8日——9月30日 9:00——16:30

  10月1日——11月8日 9:00——16:00

  部分展品抢先看

  双管陶烛台(晋)

  三芯陶灯(清)

  双狮陶烛台(民国)

  粉彩瓷烛台(清)

  双元宝陶灯(南北朝)

  青花釉里红瓷灯(清)

  船形铜灯(汉)

  人形铜灯(汉)

  彩绘纸制铁灯笼(民国)


编辑: 郁馨怡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