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嘉兴频道1月23日讯(通讯员 邬振东)老一辈的人曾说:撑船、打铁、磨豆腐是人世间最苦的三大行当。但在海宁周王庙石井村有一个中年打铁汉,14岁开始学打铁至今,他坚守打铁不放弃,他非但不觉得苦,反而深深爱上了这个老行当,一干就是34年。
打了34年的铁濮利荣师傅,今年48岁,中等身材,两眼炯炯有神,身体很结实,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本领,不仅农具打得耐用,其他日用品也打得精巧,如菜刀、肉刀等,近年他打的农具远销江苏、安徽、萧山金华等地,他这门独到的打铁技艺,不仅技艺高,而且人缘好,为人厚道。“有的村民刮子的口子由于长年累月劳动,管口松了,叫他帮个忙淬个火把管口子搭老,有的铁搭冒头口子松了,叫他淬个火打老,他一般修旧不收费,他总是笑咪咪地免费为村民服务。”有村民说 。
有着30多年打铁生涯的打铁师濮利荣,是土生土长的周王庙人,1月20日下午,笔者在周王庙石井村的打铁店找到了他,还没进他家,就听得叮当的打铁声,走进打铁店,红红的炉火烧得正旺,濮利荣双手举起铁榔头,助手手持铁钳夹住铁块,濮师傅使劲地敲打着一块刚从火炉子里捞出来的烧红的小铁块,火光四溢,一会儿功夫,在他的榔头下变成了一把刮子毛坯,打铁时发出的叮当的声音,不时地在二间平房里传出窗外。
在闲聊中,笔者了解了濮利荣打铁的那些故事。
苦难的童年
濮利荣告诉笔者,他从小家里贫困潦倒,家里只有一间平房,有姐妹二人,在5岁时父亲病故,9岁时母亲患了精神病,小时候全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11岁时爷爷病故,母亲精神病时好时坏,只有奶奶一人照顾他们这对可怜的孙子和孙女,13岁那年不幸奶奶病故,母亲改嫁到邻组的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和姐姐随同母亲到了邻组继父家。
14岁的少年,正是风华正茂,读书的好时光,由于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他在小学只读到5年级,便放弃了学业,母亲便叫他到荆山村拜陈伟军师傅学打铁。头三年是拉风箱等杂活,后三年是砂轮磨光,跟师傅一学就是20年,起先打的是刮子铁耙之类的农具。吃住在陈师傅家,没有工钱,“那时在农村劳动收入很低,一天也只有几毛钱,当时母亲说年轻人要学门手艺,将来可谋生,于是濮利荣就跟随陈师傅学打铁,”濮利荣回忆着说,他在1986年跟陈伟军师傅学打铁,他先从小炉灶开始学打钉子、拳头锁搭扣、火钳之类的小件,后来学用大炉灶打刮子、锄头、铁耙、铁搭等大件。
濮利荣说,打铁看起来容易,其实有很多讲究,点火、拉风箱、把钳、淬火、打磨……都有讲究,火候不到不行,最难的是打刮子口,以前没有电焊,刮子口要把铁烧烊后弯过搭老,然后用郎头敲打老,过了头也不行,刮子烧坏了只能当废品,所以有“三年徒弟两年半桌头”的行话。意思是说练打铁的基本功,就要整整5年,如果要学好学精,那是没有尽头的。
经过风雨见彩虹 24岁那年做了上门女婿
在21岁那年濮利荣爱上了石井村的朱丽平,朱丽平人长得秀丽漂亮,和蔼可亲,于是两个人偷偷地谈起了恋爱。当时朱丽平父母都反对这桩婚事,因为濮利荣家太穷,只有一间平房。那时朱丽平在布厂上班,是日、中、夜三班倒,只要朱丽平上夜班,濮利荣歇工后,时常到朱丽平厂里玩,这样一来二去,厂里的工人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虽然家里很穷,但人到蛮热心。在厂里工人和村上人的劝说下,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爱情的发展,爱的暖流深深地流进朱丽平的心田,终于感动了比他小4岁的朱丽平姑娘,濮利荣和朱丽平谈了三年的曲折的恋爱,经过了风风雨雨,有情人终成眷属,在1994年24岁的濮利荣和朱丽平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濮利荣在石井村做了上门女婿。
自己在家开了打铁铺
2004年陈师傅病故后,濮利荣在石井村自己家中,开了一个打铁匠铺。里边有一个大炉子,还有一个直冲屋顶的长烟囱,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个空气锤,减轻打铁师傅劳动力,一个巨大的空气锤,靠近炉子的南侧,是用来打铁的,墩台和一些待打的刮子堆在地上。他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打农具,到下午6点多钟才息工,并在集镇上摆摊卖农具。特别是夏天打铁,濮利荣每天汗流浃背,穿衣服打铁太热,光着膀子打铁,经常被打铁时散射出来的铁粒子击中,有一次一粒小铁粒子击中他的腹部肌肉,疼痛万分,外面看只有一个小孔,到医院动手术,但肌肉里却有4公分长的一个口子,真是苦不堪言,他的手臂上和身体上全是被火星灼伤的疤痕。
濮利荣说,婚后一年,25岁那年,濮利荣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目前23岁的儿子在绍兴文理学院读大学,已是大四的学生了,小女儿15岁在就读初三。刚开始时打铁生意兴隆,红红火火,因为那时农民劳作是主要是手工劳动,锄头、铁搭、铁耙相当走俏,那时人手不够,就叫了一个帮手过来帮忙打铁。“打铁干这行业,虽然辛苦,但是利很薄,一天下来也只有100多元钱,在当时农民在田间劳动都是手工劳动,如果我不打农具,周边村民要买农具,就要出远门,所以我不能放弃这行业,妻子曾对我说,还是到厂里上班收益高,有时想也是,曾经动摇过,但后来一想,我不打农具了,老百姓怎么办,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本地农民的农具需求在日益减少,”濮利荣说。
老手艺将何去何从?濮利荣开心之余不免担忧
从14岁至今,34年来濮利荣已经精通掌握了这门打铁手艺,并有几十多种拿手绝活。“如今打铁的人越来越少,周王庙镇上还剩下他一家打铁店,随着岁月的远去,我年纪也大了,这门手艺没人愿意来学,毕竟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打一把刮子,从淬火打毛坯,开管口,打板子,烧电焊、剪切,冷排,打磨等13道工艺,只能攒几元钱,这怎么办呀?”濮利荣深情地说。
有句古话‘叫菜花黄打铁师傅像霸王’,“打铁这门手艺能够坚持下来不容易,因为农民还需要,打铁生产农具,为村民服务,也是民间工艺,是值得发扬和传承的”。 一位姓唐的村民说。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