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 时政要闻  正文

总投资200亿元!沪嘉城际轨道线路大致这么走

2018-09-01 07:24:39 来源: 嘉兴小新微信号

  8月31日,嘉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沪嘉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招标公告。

  公告中提到,沪嘉城际轨道是嘉兴市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加强与上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交通举措。沪嘉城际轨道交通走向位于既有沪杭铁路、沪杭高铁之间。起点为嘉兴市,经嘉善、枫泾、新浜至终点松江南站。线路全长约57公里(嘉兴境内约30公里),车站数量约10个,总投资估算约200亿元。本次招标为项目预可行性研究编制。

  另外,公告中还对投标人资格,拟派项目负责人资格进行要求:投标人须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甲级资质(证书不在有效期内的,可提供“全国投资项目在线评审监管平台“备案的网站截图,加盖投标人公章),且同时具备设计综合资质甲级或市政公用(含地铁、轻轨)行业甲级资质或铁道行业设计甲级资质。

  投标人自2013年1月1日以来至少完成过一项城际铁路或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编制。

  投标人拟派项目负责人须同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自2013年1月1日以来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至少承担过一项城际铁路或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编制工作。

  沪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进入“嘉”速度

  嘉兴全面接轨上海以来,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取得的成绩,我们普通人也都有目共睹。

  目前,沪杭高铁极度饱和,已经很难常态化再安排加密高铁了。现在嘉兴南站去往上海方向在普通工作日都很难做到随到随走。

  在6月20号举行的嘉兴市全面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讨会上,轨道交通引起嘉宾热议。不少嘉宾认为,嘉兴和上海轨道交通的对接,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发展方向。嘉兴方面的嘉宾希望,在沪杭铁路和沪杭高铁的基础上,增设嘉兴到青浦、松江,或到金山的更多轨道连接。

  嘉兴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浙沪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这 一目标,高度重视沪嘉城际轨道对接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嘉兴市主动加强与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对接,在上海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去年嘉兴市委托铁四院和上海城规院开展了沪嘉城际轨道对接规划编制工作。

  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嘉兴市又与上海市发改委、交通委进行了对接沟通。两家单位对我市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总体表示认同,认为近期考虑新建嘉兴至松江城际轨道,终点进入上海松江枢纽,延伸进入上海市域铁路网,具有合理性,原则上表示支持,并建议深化近期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做实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另外,嘉兴市还与上海市规土局,金山、松江两区进行对接交流,上海市规土局和两个区对于近期方案总体支持。  

  目前两地在通道走向、制式选型、近期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共识。沪嘉城际轨道项目已纳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沪嘉城际轨道项目作为我省着力构建开放通道中重点对接上海的轨道交通项目,是加强浙沪之间沟通联系,推进现代交通示范区和交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共“一大”的两处会址,上海和嘉兴一同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沪嘉城际轨道项目建设有利于强化嘉兴与上海的交通一体化,是推进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满足两地通勤客流出行需求的重要举措。  

  近期,嘉兴市委市政府明确将沪嘉城际轨道作为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的一号工程,全力加快推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7月下旬,嘉兴市国资委批复同意成立嘉兴轨道交通投资公司。8月10号,嘉兴市轨道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揭牌仪式正式举行。市委书记张兵揭牌。

  据了解,嘉兴市轨道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主要开展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和开发建设;轨道交通营运管理;轨道交通站场、上盖物业和地下资源开发经营;轨道交通沿线广告资源开发经营等业务。

  8月21日,嘉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重大项目克难攻坚大会,向全市推动品质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能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出了动员令。

  会上,嘉兴市发改委、嘉兴市建委、嘉兴经开区(国际商务区)、嘉城集团、嘉通集团、海宁市等做了表态发言,对市区快速路环线、沪嘉城际轨道工程、南湖湖滨改造、市民中心等老百姓关注的重大项目推进表达了决心。其中,沪嘉城际轨道工程,力争明年年底开工建设

编辑: 王杭徽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