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浙江日报》刊发《嘉善 抢抓机遇 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文,全文如下:
嘉善县积极抢抓“双示范”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创新强县”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全域科创之城。2021年,全县GDP增长10.3%,增速列一体化示范区第一,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8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79.8%。连续两年获省“科技创新鼎”,创新指数列全省第五,排名两年提升25位,提升幅度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
发挥一体优势
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
一是打造世界级科创湖区。嘉善以祥符荡科创绿谷为核心,深化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长三院等“大院名校”合作,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建设世界级科创湖区,打造成为“嘉善的张江”“长三角的松山湖”。目前已签约落地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等一批高能级科创载体。二是构建高密度创新网络。推进嘉善通信电子高新区创建,探索与青浦、吴江联合创建跨区域高新区。构建“域内+域外”“省外+海外”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网络,建成创新创业平台31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6个),以及木业家具(智能家居)、通信电子两个省创新服务综合体。在上海、荷兰建立“科创飞地”,在硅谷、新加坡布局“海纳孵化器”。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3年来累计引进落地科技人才项目30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三是推进一体化协同创新。嘉善积极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与青浦、吴江携手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连续7年举办“上海—嘉善科技对接交流”活动,推动300多家嘉善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60多个,联合攻破关键领域技术难题60多项。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嘉善开展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工作,2021年累计发放创新券750万元,惠及本地企业50余家,入选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批“最佳实践”。
嘉善祥符荡科创绿谷
突出“双链”融合
激发创新主体“新动能”
一是增强主导产业创新活力。嘉善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进链主型企业,带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如在集成电路领域,设立总规模超100亿元的集成电路专项产业基金,建立嘉善ICC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格科微电子等龙头企业,集聚8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2021年,全县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21.6%,数字经济研发经费增长12.7%。二是构建科技企业培育梯队。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储备库,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蓝绿黄”三色评价,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阵”式企业发展格局。全县共有“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企业97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8家,实现两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1048家,实现三年翻番。三是激活企业自主创新动能。嘉善开展“研值论英雄”,从2018年开始,在企业亩均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企业研发经费指标。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从2017年的25.61%提高到2021年的91.42%,R&D经费投入从2017年的15.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0.1亿元。
厚植创新沃土
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圈”
一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嘉善实施“祥符英才”计划,连续六年举办“梦想中国·智汇嘉善”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300多个项目参赛。引育高层次人才5700多人,实现五年翻番。实施外国人来华“一件事”集成改革,全省率先实现外国人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推进示范区外国高端和专业人才互认,设立一体化示范区外籍高层次人才永居权申请绿色通道服务点。近两年,全县共入选浙江省海外工程师26人。二是推动科技惠民富民。推进星创天地等农业农村领域创新载体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县级星创天地认定管理办法,累计培育各级星创天地19家,孵化农业企业25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特派员驿站,搭建农业科技特派员与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交流平台。2021年共选派省级团队特派员3支共21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余项次,培训农民专业户2万余人。三是大力发展科创金融。率先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落地建设长三角科创企业上市培育中心和“科创助力板”,推动5家本地企业挂牌科创助力板。创新“投贷联动”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全县12家科技银行,累计为277家科技型企业贷款3.3亿元。
下一步,嘉善县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新科技、新产业、新增长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科创体系和产业体系,形成制胜未来的新优势,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贡献嘉善力量。
(本文作者为中共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