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嘉兴频道9月7日讯(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曹宇杰)“咕咕咕……”9月5日一清早,位于嘉善县姚庄镇展幸村的退伍军人创业基地里,李华东正忙着把鸡棚里的小鸡仔们赶到田地里。放眼望去,20多亩田地里,整齐地种着枇杷树苗,鸡鸭鹅憨态可掬地撒丫子跑了遍地,正是一派田园风光的惬意。
把鸡舍里的鸡蛋一个个收好,李华东又到地里几个草莓大棚里查看,前两天刚种下的草莓苗还未缓过劲儿,有些“垂头丧气”。“这两天日头大,要控水,遮阴,再过个四五天就好了。”李华东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变成农技专家。
李华东是一名退伍军人,1995年退伍后,他也茫然过。可如今,他不仅成了年收入稳定的农场主,还建起了农业创业基地,帮助返乡退伍军人寻找就业方向。李华东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从军时练就的一番冲劲和胆气:“想到就要去做,不要害怕失败。”
回乡创业圆梦田园
联防队员、企业员工、保安队长……退伍后的李华东做过很多工作,可不管怎么换,时间一久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得劲。2006年,政府推出优惠政策,推广花卉种植,李华东一听说就心动了。“每亩地补贴4000元,当时村里也有好几个种植大户,年收入都是几十万。”从小长在农村,李华东对乡间田野有着本能的向往。
说干就干,当年就他和朋友合伙承包了展幸村的28亩土地,种起了非洲菊。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第一年种植就亏了本。“除了政府补贴的15万元,自己还搭进去十几万,亏得厉害。”没有种植经验的李华东,不会照顾花苗,也低估了人力成本,当年可以说是血本无归。家里人劝他回去打工,可李华东憋着一股劲儿,不成功誓不罢休。
第二年,李华东“学乖”了,他到市场上四处考察,发觉蔬菜种植技术成本相对较低,且市场稳定,受了第一年的打击,他立刻改种蔬菜等经济作物,渐渐收回了成本。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李华东慢慢摸到点“门道”,不管种什么,都得看准市场这支“风向标”。
2007年,一次去平湖新埭农业学习,李华东窥见了种植芦笋的商机。当时,芦笋作为新品种蔬菜刚刚被引入嘉兴地区不久,市场价格远高于普通蔬菜。种植芦笋需要相对松软的土壤,姚庄蘑菇种植业发达,蘑菇基质废料经过加工再利用,十分适合芦笋种植。
“先试种,成功了再大面积种植。”李华东说,当时的芦笋一斤收购价在5块以上,远高于平均一两块钱的普通蔬菜。最多的一年,李华东靠着卖芦笋赚了30多万元。
兼职当起蔬菜“经理人”
赚钱了,李华东的底气也足了。“做农民不容易,有机会总得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种了几年地,李华东对农村和土地的感情更深了。看到他的成功,不少返乡的退伍军人听说后,都来地里找他“取经”,他从不推脱,总是倾囊相授。
2009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李华东在自家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成立退伍军人创业基地,第二年就带动干窑镇长丰村的两名退伍军人一起种起了芦笋。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扩大,李华东却发觉,芦笋销路虽好,可不少菜贩子来收时,总是商定几个月的价格不变,市场上芦笋的销售价格却时有提高,一来二去,钱全进了菜贩子的口袋,农户收益被压缩。
“想增加收益抬高价格,又怕菜贩子不来,芦笋销不出去。”该如何拓宽销售渠道?李华东又动起了脑经。“当时姚庄很多农户把蘑菇销到宁波,听说那儿的果蔬批发市场芦笋卖得价格最高。”李华东打算自己干,他当即就跟着蘑菇运输车,跑了一趟宁波市场。
摸通渠道,他在宁波市场租下摊位,又张罗了运输车,当起了蔬菜“经理人”,帮本地农户卖芦笋。“最多的一天,来回跑了好几趟,装了4000多斤。”李华东收菜时的价格公道,且总是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而微微上浮,不少本地农户乐开了花。刨去运输费、摊位费,李华东其实赚不了什么钱,但他依旧乐此不疲:“有钱大家一起赚。”
这两年,芦笋种植效益逐年下降,李华东又把地里的翻新种上了枇杷和草莓。今年,李华东的草莓卖了十多万元,枇杷明年就能挂果,上市销售,他又搞起了种养结合,在枇杷地里养土鸡土鸭。“一只能卖100元。”李华东笑着说,最近他做起了微商,在朋友圈里卖土鸡土鸭,回头客一个接一个。
如今,当了二十多年农民的李华东,不断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成了乡间有名的“土专家”,他每年都会参加各类就业指导会,为退伍回乡军人提供技术指导,数量多时一波能有几十人。他说:“只要是退伍军人想投身农业,我都愿意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