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图片描述
“嘉兴火车站正式启用!”6月25日上午,沪昆线嘉兴站启用——新时代“重走一大路”暨“南湖·1921”红色教育主题列车开通仪式在嘉兴举行。
嘉兴火车站区域提升改造工程作为“百年百项”重大项目和标志工程,占地面积35.4公顷。整个区域统一规划,整体设计,以方便群众出行、恢复历史风貌、传承红色文化为总体要求,着力打造站城一体的“森林中的火车站”。
请输入图片描述
据了解,嘉兴火车站项目北至勤俭路、东至勤奋路-纺工路、南至平湖塘、西至环城河,占地面积35.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
项目主要涉及沪昆线嘉兴站站场站房改扩建、按3台6线扩建站场、复建1921老站房、铁路办公生产用房还建;宣公弄区域修缮文保历史建筑、新建宣公祠、宣公书苑,打造水乡特色历史街区,重现“一大路”的历史场景;北广场区域实施城东路下穿,与人民公园相接,充分利用广场地下空间,完善进站人行空间及配套、机动车落客区及停车库建设;风貌改造部分对人民公园及周边建筑进行景观、设施等改造提升;南广场项目,地下结构预留地铁站和有轨电车站、机动车停车库、进站人行空间及配套,地面新建公交中转站,布设3-4层商业、办公、酒店,新建11层塔楼,设置景观、灯光夜景、室外配套,形成站城一体。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三年工期一年完成,展现 “嘉速度”。嘉兴火车站项目建筑体量大、施工难度高,是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涵盖了铁路、房建、水利、市政、隧道、地铁预埋等众多专业。项目建设高峰时,有5000多人同时施工、交叉作业,还涉及到地方和铁路方面的沟通协调。整个施工期间铁路不停运,高峰时十几分钟一辆车,施工组织非常困难。
项目推进过程中,各部门单位全力以赴,密切配合,连续几个月24小时施工;从三班倒到四班倒,春节期间坚守工地,全力施工;抗疫情、战高温、斗风雨,以百分百的投入,干出了百分百的业绩。按常规工期,嘉兴火车站建设需要三年时间。自去年6月23日开工到今年6月25日站房启用,嘉兴火车站建设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请输入图片描述
“嘉兴火车站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实现了嘉兴人民对火车站能级提升、旧貌换新颜的梦想,也意味着嘉兴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高质量绿色发展打开新起点上的全新篇章。”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说,自工程启动建设以来,嘉兴举全市之力,在不到一年时间的奋力拼搏中造就了嘉兴城市发展中的奇迹,真正用掷地有声的实干当担,实现了嘉兴火车站的华丽变身。嘉兴将以一个城站引领一个方向,以一个契机带来一个跨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向上奋斗,建设“五彩嘉兴”,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先行市,成为“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
请输入图片描述
1:1复原了1921老站房是本次改造提升工程的点睛之笔。嘉兴火车站承载百年城市记忆,是“重走一大路”的重要节点。复建老站房的青红砖是以取至南湖湖底的湖心泥为原料,用嘉善干窑的千年炉火烧制,并篆刻有“建党百年·2021”字样。复建老站房将不再具备火车站房功能,转变为嘉兴火车站历史博物馆,重点展示一大代表转移到南湖开会的那段历史,以及火车站的历史沿革;复建一大代表下榻的鸳湖旅馆、宣公祠等历史建筑,充分挖掘“一大路”的党史教育和红色旅游功能,传承红色文化。
人文亲民是嘉兴火车站的特色。区别于单一的交通功能性建筑,嘉兴火车站立足打造为更人文、更亲民的城市公共空间,打造了全国首个“森林中的火车站”,把人民公园与火车站全部打通,让公园森林绿地成为火车站的广场,开放给市民成为共享的休闲公共空间。建设了全国首个全下沉式站房,让旅客进出站不用提着行李上上下下,增加舒适体验。
生态低碳是嘉兴火车站的另一关键词。站在北广场,一眼望去,但见广场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坪覆盖,原有的人民公园几千棵树木全部保留,南广场在建筑屋顶设计了大片环绕绿坡,在市中心打造了一片35.4公顷的城市绿洲。火车站新站的房屋顶增加了光伏发电项目,铺装了约1.2万块光伏组件,约为1.2兆瓦的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110万度。地下候车大厅引进自然采光,还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真正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
让历史与现在对话,这个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区域品质提升工程,设计方重新梳理规划区域交通组织,让城东路下穿。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二层接入现代有轨电车,实现有轨电车、公交汽车零换乘;全下沉式站房,南北候车厅都在地下,南北广场通过下穿铁路的地下通道联通。在南广场上,还建设了全玻璃幕墙的橄榄型塔楼,以及七个玉玦造型的建筑,灵感元素就来自嘉兴的7000年马家浜文化。
请输入图片描述
开通仪式上,张兵还向上海路局赠送锦旗及纪念品;嘉兴市四套班子领导为嘉兴火车站项目9家优秀参建单位代表进行表彰;项目设计代表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先生发言讲述设计理念等。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