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9年的一个春日,南湖乡天代桥村的村民们在这看似平凡的一天内从事着看似平凡的务农工作,正当他们认为一切都会这么平凡地继续下去的那刻,一片兽骨的赫然出土打破了这一如既往的平静,也昭示着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后命名为马家浜遗址——终于突破了六千余年的枷锁重见天日。
作为长江下游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起到作用的重要实物证据,马家浜遗址具有极其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当地建筑风格,由于地处水网交界地带且气候潮湿,居民楼大多高度较高,地基以黄土为铺垫提升,再嵌入木桩,而后再于此基础上修建房屋以达到祛湿的效果。关于其农业生产特征,由于嘉兴素有“禾城”之称,其前身马家浜遗址也频繁出土稻类遗存物,罗家角遗址发掘的炭化谷粒便是该饮食传统的最佳证明,出土的弧背石锛等生产器物也侧面印证了这点。在历史文化方面,不妨让我们从墓葬形式角度入手——马家浜墓坑多为长方形竖穴,以俯身式单人葬形式为主,陪葬物多为陶器(主红陶)、兽尸等,部分死者头骨以陶器覆盖,这也是马家浜墓葬礼制中较为特殊的特征之一。
既为嘉兴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马家浜如何夯实基础、提升知名度,以让这亩历史遗迹跨越千年时空,与更多人相遇?
守护遗址根基。“打铁还须自身硬”,文化遗址吸引人流的基础便是保存完整的器具以及排列齐整的布置,若缺乏得当的保护措施,则遗址的还原前提便已消解,又何来“跨越时空与游客相遇”一说?因此,当地应严守保护政策,在保证不破坏原有遗址以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挖掘新遗址,同时建立相关保护区、聘请专业人员对部分器物进行修补等,由此达到在对遗址的保护过程中实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挖掘文化内涵。千年前的一石一木都在时间的打磨中积淀了对这段历史的诠释,更何况于饱含文化底蕴的遗址器物。为了更好地探究陈旧外壳下的历史渊源,有关部门应采取查阅相关史料、探测地质、利用智能技术推演遗址形成过程等方式,做好文物解读工作,为前来游玩的大众给出尽可能还原的答案,令原本沉寂的历史在文本中再次鲜活。
弘扬历史文脉。守正与创新是近年文化宣传方面的主题。 为提升文化遗址知名度,不仅应从出台保护政策、挖掘文化内涵等方面做好传承工作,还应利用现有技术,使今昔的碰撞产生的火花给大众以全新体验。例如与大型现代化IP联动,传统与新潮相结合,弘扬创新精神的同时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关注,亦或是运用VR、AR等数字手段,丰富遗址陈列形式,令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每样器物的细微裂痕以及使用方法,最终使得遗址跨越千年与人们再会。
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单,马家浜文化遗址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而在做好相关举措的前提下,它也必将在未来成为过去与现在相会的代名词。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