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海宁市盐官镇万寿村的浙江金蓝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澳龙繁育基地内却是一派火热。数字化车间里,澳洲淡水龙虾挥舞着鲜红的大钳,在恒温水池中自在游弋。今年4月,600万尾虾苗将从这里“游”向省内外3000亩养殖水域,预计带动产值超3000万元。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是金融力量与乡村产业的“双向奔赴”。
“及时雨”解燃眉之急
2024年7月,金蓝龙公司成立之初,创始人周家升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一筹莫展:“基地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但初创企业缺乏抵押物,融资难如登天。”农行海宁市支行得知后,迅速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仅用一周便完成300万元担保贷款授信,首笔100万元资金于9月19日到位,年利率低至3.6%,按季还款的设计更让企业轻装上阵。
如今,占地55亩的基地已建成3000平方米数字化繁育车间,尾水净化系统、智能温控设备一应俱全,40亩外塘保种区也在加紧施工。“农行的支持不仅是资金,更是信心!”周家升感慨道。
小虾苗撬动大产业
金蓝龙创新“企业供苗+农户养殖+统一收购”模式,将产业链延伸到田间地头。盐官镇农户老沈算了一笔账:“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养成的龙虾保底收购,我家20亩水塘年收入能增10万元。”目前,该模式已带动盐官、斜桥两镇30余户农户就业,其中7户通过农行“惠农e贷”获得350万元经营贷款,户均增收超8万元。
万寿村则以土地入股参与合作,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我们正计划推广‘稻虾共作’,既保粮食安全,又提经济效益。”村委会委员许佳飞指着连片稻田介绍。这一构想并非空谈——斜桥镇新农村通过“稻虾混养”实现亩均效益破万元,成为全省样板。
共富工坊绘就新图景
随着“共富工坊”的升级打造,金蓝龙基地正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村民王大姐在车间从事分拣工作,月工资超4000元:“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这种“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模式,与海宁新桥社区“共富工坊”助残增收、丁桥镇农旅融合促就业等实践异曲同工,共同织就共同富裕的幸福网。
农行海宁市支行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党建+金融”服务,聚焦农业产业升级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产品。“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助力造血,让金融活水真正润泽乡村沃土。”从数字化车间到农户池塘,从金融扶持到产业联动,海宁的澳龙故事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以特色产业为锚点,以金融创新为杠杆,撬动资源聚合、利益共享的共富生态。在这里,每一只挥舞的虾钳,都在为共同富裕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