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图片描述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指出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规划纲要在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等方面对嘉兴提出了要求、做出了布局。
在第三章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第一节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中,提出“探索共建合作园区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发展空间。依托交通大通道,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在第四节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中,提出“推动嘉兴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建设,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
在第四章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一节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中,提出“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联合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加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共同办好浦江创新论坛、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打造高水平创新品牌。”
在第五章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的第一节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中,提出“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
在第十章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第四节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提出“充分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上海虹桥商务区服务功能,引领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一体化发展,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发挥示范区人才高地的溢出效应,实现各类高端人才与周边区域的流动共享。依托示范区高品质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周边区域集聚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作为嘉兴的主城区,在嘉兴市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首位战略下,南湖区聚焦首位战略,聚力首位担当。
1-10月,南湖区全区现有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亿元以上项目21个,累计到资47.51亿元,其中13个上海地区项目,累计到资34.32亿元。
新引进来自长三角区域高端人才13人,高层次人才95人,落实干部上海挂职13名。
南湖区驻沪工作部按时运作,制定驻沪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驻沪“双招双引”工作经费,加快推进南湖区驻沪“双招双引”工作。
助推南湖区科技局与上海杨浦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通兑通用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快《南湖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确保今年年底前正式发布。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其中,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唯一创新载体被列入《规划纲要》。围绕如何打造高水平创新品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参与筹建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并于8月31日揭牌成立;发起成立湾区科创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组建面向杭州湾对接长三角的“先锋部队”。
高水平打造协同合作交流的示范平台,组建车辆网安全技术中心、航空通用技术研究所、半导体研究院所等机构,牵头推进“长三角氢能产业技术联盟”,为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支撑;积极推进柔性电子、数字创意、区块链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如柔电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5项,加快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展示及转化平台;与嘉兴市联合共建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打造科创产品展示、项目路演、融资洽谈等远程视频的全球实时交流科创平台。
积极发挥智库引领作用,作为“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首创者,研究院打造一批服务区域创新的高端智库,成立空间规划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10余个智库中心。6月21日,长三角科创与经济融合研究中心、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2个中心入选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智库支持单位;还发布长三角云上科创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科创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产才供需精准对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
联通国内外,在国际合作上领航。引入图灵奖获得者迪菲团队,打造区块链专业技术研究院,整合“嘉楠耘智”“云萃流图”等区块链领域已有资源,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的“嘉楠耘智”在纳斯达克上市,被业内称为“全球区块链业务第一股”;投资孵化“硬科技”公司,紫荆装备打破美国垄断造无人机,夺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扶持的“麒盛科技”在上海A股上市,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在研究院平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请输入图片描述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