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嘉兴频道  正文

嘉善:创新“五进三走”宣讲机制 推动统战思想引领有形有感有效

2025-09-15 15:14:19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潘英磊 万英杰

  嘉善县委统战部围绕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紧密结合县域统一战线具体实际,积极探索“之江同心”宣讲团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阵地,走进网络、走进青年、走进群众的“五进三走”长效机制,将“同心之声”品牌作为推进“之江同心”宣讲具体抓手,推动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截至目前,嘉善县统一战线“同心之声”宣讲团开展系列活动20余场,覆盖各界统战人士及群众3000余人次。

图片

  打造宣讲“同心圈”

  “在县委统战部的带领下,我们学习最新的会议精神。加入自由职业联谊会后,就如随风飘摇的种子扎根泥土,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找到了心的归属和依靠。这就是组织带给我们的归属感。”在嘉善县统一战线越里“同心之家”举行的统战青年说主题宣讲活动中,嘉善县自由职业人员联谊会秘书长郑王伟的一番分享,感动了在场的听众。

  如今,像郑王伟这样的宣讲员在嘉善已有53名。他们来自党政机关、专业院校、统战团体等不同领域,用亲身经历把党的声音讲到百姓心坎里。

图片

  要让统战宣讲走进基层、走入人心,既离不开一支过硬的队伍,也离不开一张完善的阵地网络。近年来,嘉善县委统战部坚持“队伍+阵地”两手抓,为“五进三走”宣讲机制提供坚实支撑。

  围绕“五进三走”要求,嘉善县构建起“3+4+N”的多层次阵地体系:以嘉善县统一战线越里“同心之家”、浙大智慧绿洲同心之家、开发区“同舟智荟”为3个总枢纽,在魏塘街道镇北社区同心善治宣讲基地、魏塘街道魏中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罗星街道鑫锋音乐村新青年主理人研修基地、大云镇缪家村史馆(文化礼堂)建立4个宣讲研修基地,各镇(街道)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在统战代表人士集聚的园区、社区、企业等建立N个宣讲驿站,形成全域覆盖、各界共享的宣讲“同心圈”,真正把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嘉善城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新宣讲“同心式”

  走进数慧云巷园区的浙大智慧绿洲“同心之家”,民建会员、未来城市(未来水务)实验室特聘副研究员相慧明正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开展“博士面对面”宣讲活动。他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生动阐述科技创新与地方发展的深度关联,让在场的青年人士深受启发。

  有了宣讲队伍和阵地网络,也要让宣讲内容更有高度、更具感染力。为此,嘉善县在宣讲形式上下足功夫,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因地制宜创新宣讲方式。比如,陶庄镇陶庄村开展“农小工话健康”系列宣讲服务,让健康知识走进田间地头;嘉善县图博中心推出统一战线“善阅生活·同心课堂”《红楼梦》等系列专题宣讲,让经典文学与统战理论相融合;姚庄镇企业服务中心举办“之江同心 善行四季”普法宣讲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嘉善县委统战部还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录制短视频、开设直播间、发布微信推文等形式,实现“云上宣讲”,有效扩大宣讲覆盖面和影响力。

图片

  构建宣讲“同心制”

  今年7月,嘉善县魏塘街道镇北社区组织开展了一场以“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为主题的讲座活动。活动通过红色宣讲、誓言传承等形式,引导辖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此次活动特邀统战代表人士芮红卫老师担任主讲人,她以“从红领巾到中国梦”为主线,从“小兵张嘎”到“抗疫少年队”,用鲜活的故事串起党的百年征程,引导孩子们珍惜当下、立志报国。据悉,这种“理论+体验”的宣讲,在镇北社区每月定期举办两场。

  为了让宣讲既“叫好”又“叫座”,嘉善县委统战部通过实施定向、定点、定人、定期“四定”机制,构建起全流程、全方位的理论宣讲体系,并在宣讲标准上制定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纪”四条标准,确保每一场宣讲都有质量、有温度、有深度。

  “我们正积极探索宣讲活动进社区、乡村、学校、企业、阵地的新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网络、青年和群众,围绕同心共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讲好统战故事。”嘉善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制度化保障,让宣讲工作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既能传播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

  下一步,嘉善县将继续深化“同心之声”宣讲品牌建设,让“五进三走”机制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推动统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走深走实。

编辑: 顾雨婷
友情链接
中国嘉兴 南湖新闻网 秀洲新闻网 平湖网 桐乡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 海盐新闻网 爱海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