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张桌子吃饭,当你才端起饭碗吃上两口,却发现旁边的好友已经吃!完!了!那场面堪称“风卷残云”,3分钟1个汉堡,4分钟1碗面条,不到5分钟碗底朝天!我们常说“病从口入”,多数人会想到食物本身,比如餐食是否干净卫生,是否太过油腻,但少有人会去关注“吃饭速度”。吃饭快慢对人体健康有啥影响?吃得快是否容易“变胖”?
“丁香医生”曾做过一次真人实验,挑战5分钟吃完一顿饭vs 30分钟吃完一顿饭。结果,5分钟吃完的人感受是,“明明已经吃了很多,但依然感觉像没吃一样,还想再来点”。30分钟吃完的人感受则是,“真的必须吃完吗?饭碗里还剩1/3,却已经感觉到撑了!”
所以,即使是同样的一顿饭,吃饭速度不一样,给人体带来的主观感受也会存在显著差异。那客观情况呢,例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对形体胖瘦会有影响吗?吃得快,容易胖?
虽然体重管理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论来看,事实的确扎心!吃得快,不仅容易胖,还容易衍生出其他健康问题(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一项日本随访8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吃饭快的人比吃饭慢的人在8年间平均多重了2.4斤。进食速度慢、中、快的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4.6%、23.3% 和 34.8%,而三类进食速度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 9.9、15.6和17.3(/1000人年)。
2018年,同样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大阪大学研究团队对大约6万名成年人进行了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吃饭快的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吃饭慢的人高出2.87倍(男性)和3.13倍(女性)。成人如此,儿童也一样。
2018年,中山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进食速度慢、中、快的儿童整体肥胖患病率分别为7.2%、10.0%和15.9%,腹型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6.1%、21.8%和29.4%。所以,吃饭要“细嚼慢咽”,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为什么吃得快会胖呢?肥胖的核心始终是人体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所以在能量消耗不变的情况下,吃得快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在于:在不知不觉中,你吃得更多了!其中的原因有两点:
一、饱腹感信号延迟
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由大脑调节控制。在人体下丘脑中,有控制食欲的神经中枢,分为饱腹中枢和摄食中枢两部分。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是刺激这两个中枢的关键物质。进餐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饱腹中枢受到刺激而兴奋,便逐渐产生饱腹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不想再吃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20分钟)。
二、胃壁张力影响
2016年,哈佛医学院团队发现在胃壁肌层上有一种名为GLP1R的神经元,负责感受胃壁张力、传递饱腹信号,再通过迷走神经把“吃饱”的信号传递到大脑中枢,控制食物摄取行为。进餐慢的人群,餐后GLP1R水平更高,导致人体饥饿感更低。换句话说就是,吃饭慢的人,吃着吃着就饱了,不想吃了。
因此,如果你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碗饭干完,“迟钝”的大脑这时还没来得及反应。此刻你的念头只有一个,“好像还没吃饱,继续干!”然后你又不自觉地吃了一大堆,等到大脑反应“饱了饱了”,其实已经过量摄入。
三、怎样的饮食节律与膳食结构有利于健康?
用餐时间20分钟左右的进餐用时最为合适,这个时间节点既能让大脑接收到饱腹信号,又不会拖延太久影响消化。对于进餐快的人群,不妨尝试有意识增加食物咀嚼次数,做到细嚼慢咽,这也有助于减少胃的负担。
用餐种类在热量同等的情况下,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容易让人觉得饱,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则更早出现饱腹感。此外,纤维含量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饱腹感相对更强。因此,对于有体重管理需求的人,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就备受青睐(例如紫米、燕麦、芸豆、鱼虾类等)。
用餐习惯吃饭时候尽量做到集中精力,看手机、刷视频等导致注意力分散的行为会增加食物摄入量15%-30%,而自己常常对已经吃了多少食物没有概念。所以,专心吃饭,别让手机和电视抢了你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