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疫情形势的逐渐好转,嘉兴市的300多名援沪医疗队员已经相继凯旋,返回嘉兴。但是仍有3名重症救治医疗队的队员依然坚守在上海的ICU病房,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战斗。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整整坚守了50多天。6月10日,他们即将返回浙江,圆满完成任务。这次特别的经历,他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出征前”她剪去了长发
请输入图片描述
4月17日早上刚接到通知,下午就从海盐出发到杭州,来不及跟一双儿女告别的金水文直到三天后才有空跟孩子们视频通话。
金水文来自海盐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父母和老公把家里安顿得很好,让我能安心到上海支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金水文把原本的长发剪短。在援沪一线,她还向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身边的党员遇到事情永远说的都是‘我先来!’我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金水文坚定地说。
金水文支援的医院位于浦东新区,来到新的环境,有很多地方不适应。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和职责,她穿起了成人纸尿裤,每次进病区,就坚持4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时刻紧绷神经,关注病患的情况。面对ICU病区里意识模糊的老年患者,金水文用悉心照顾帮助他们好转,同时也鼓励他们“要有信心!”
“看到患者经过我们的救治病情好转,被送入普通病房,然后康复出院,这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金水文表示,离家近2个月,很想念家人和孩子,支援结束回家后,想要多陪陪他们。
从援鄂到援沪 他心中多了一份淡定
有过2020年初驰援武汉的经历,再加上自己本身就在医院ICU工作,面对援沪任务,嘉兴市中医医院ICU主管护师王贵心中多了一份淡定。“虽然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但我们的团队值得信赖。”
请输入图片描述
尽管每天休息很少,但一进入工作状态,王贵就像“打了鸡血”一般。病房里老年患者居多,除了患新冠肺炎,还有很多基础疾病,每当老人感到不舒服时,他就会尽力去缓解。为了缓解老人在ICU病房的紧张感,他还当起了老人与家人的传声筒。
那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老家在山东,当他经过治疗清醒过来后,手机接到山东家人的电话也多了起来,但老人听力不太好,经常听不清。于是,同为山东人的王贵就当起老人的“传声筒”,把家人的鼓励和问候一句句转达给老人。心情愉悦的老人恢复很快,没过几天就核酸阴性转院了。离开ICU病房后,老人特地打听电话,还写了一份感谢信给医院ICU团队。
“患者的感谢信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也为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王贵说,自己看着现在的上海又热闹起来,非常高兴,这意味着自己的付出有了效果,也意味着很快就能跟家人团聚了。
她用耐心换来理解
“这几天,从医院回住处的路上开始堵车了。但我心里却为这座城感到高兴。”来自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ICU主管护师张利玉还清晰地记得4月18日深夜,跟着团队刚到上海,街道上一个人都没有,一片寂静。进入上海临港的一家医院ICU病房的第一天,她就遇到一位脾气糟糕的老伯,长时间核酸未转阴性让这位老伯十分烦躁,一直抱怨“你们要关我到什么时候?”
请输入图片描述
“就像我来上海前,劝父母放心一样,只要够耐心,老人也都会理解的。” 张利玉说,她发现老伯脾气不好其实是因为心里害怕。于是,在一次护理老伯时,张利玉耐心地跟他聊天,告诉老伯自己的心情。“您害怕,我们也害怕,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总会克服它。我们也都能平安回家。”感同身受的话语,让老伯开始配合治疗,笑容也多了起来,很快就迎来了转院的日子。
这段时间,让张利玉感到最难的就是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4小时,去完成一些精细的护理动作。4个小时不停歇的工作,等防护服脱下时,汗水早已经湿透了她的衣服。但每次看到有患者转危为安,听到精神好转的患者一声 “谢谢”,张利玉就觉得留下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没有人生来勇敢,没有人注定平凡。他们是平凡的护士,却在上海新冠疫情最严峻时,挺身而出,逆行而上,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责任与担当。白衣执甲,不负重托!期待你们凯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