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张先生(化名)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因为没有任何不舒服,所以他照常上班、运动。然而医生的一个电话打破了这份平静——他被告知可能患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许多人一听到“白血病”就认为其是绝症,尤其是2018年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让大众看到了慢粒患者群体的困境。随着医学进步,如今,慢粒已经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
慢粒的诊断通常始于血常规异常,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确诊。疾病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三个阶段,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处于慢性期,症状轻微,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
治疗上,靶向药物(TKI)是主力,它们能精准抑制病变蛋白,有效控制病情,目前已发展出三代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方案。
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至关重要。
●疗效良好可继续用药;
●效果不佳时,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若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可能需要考虑移植等其他手段。
患者通常需终身服药,规律用药和副作用管理是长期稳定的基础,极少数达到深度缓解的患者可在严密监测下尝试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