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光洒进窗台,我终于又‘活’了过来。” 76岁的王老伯是一位听神经瘤患者,4年来头昏脑胀,走路不稳,曾经一度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几年来遍访外省求医,因为心功能差,又装有冠状动脉支架,均因麻醉手术风险太大而被拒手术。“瘤越来越大,走路也很困难,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哪个医院能给我开刀?” 王老伯声泪俱下。
手写表扬信,感谢沪嘉接轨
5月11日,一封写着“赞!神经外科唐玉明团队”的表扬信送到了嘉兴一院办公室,700多个字,从最初无法手术的彷徨,到手术成功的喜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整个救治过程最诚挚的感激之情。
互联网时代,一句“谢谢”可以通过微信留言、打印等方式便捷实现,而面对这样一份手写体,王老伯不吝赞美之词,用他的话说,“一个月的求医手术过程,也享受到嘉兴一院新院址的良好医疗环境带来的便利和愉悦。更重要是体验嘉兴医疗与上海接轨给病人带来的一流医疗服务。”
觅得良医相助,勇闯麻醉关
神经外科主任唐玉明主任医师介绍,王老伯的病情比较复杂,全身情况差,又是高龄老人,手术风险大,麻醉这关必须要先过。王老伯住院后,心血管内科主任唐关敏主任医师会诊,为他作了详细的心功能评估,在确定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内后,手术麻醉科副主任袁孝忠主任医师反复确认王老伯病情,外科及手术麻醉团队慎重接受这个挑战。
4月14日,在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鲍伟民教授的指导下,神经外科唐玉明主任医师手术团队和手术麻醉科倾力合作。手术中,袁孝忠主任医师根据不同的手术阶段,科学合理调整麻醉用药剂量,既达到手术需要的麻醉深度,又不增加病人的心脏负荷,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为手术保驾护航。6个小时后,手术成功。
术后,王老伯一度出现感染并发症,唐玉明主任医师及时发现,制订新的治疗措施。彭信贤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严阵以待,无微不至地照顾,王老伯终于“闯”了过来。
“说实话,如果不是唐主任的团队这么为病人着想,我们老伴这次可能就不行了。我还要感谢主管医生芮奕峰主任医师,希望每个科室的医生都能像神经外科一样多为病人着想,这是我们病人的福气。”王老伯的老伴说。
这样的故事在医院实属平常,但足够温暖。患者感谢的,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初心,也是医护团队对生命的敬重。对医护而言,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情与责任。患者用真挚的感情去表达,用感激的心情去书写,在纸上传递,在时空里流转。当所有的点滴发生了一种叫做“大医精诚”的化学反应时,无形间温暖的是医患双方。